要掌握操作流程。萬事開頭難。人類天生有畏難情緒,相當正常。做事,似相當復雜,其實也不難。其實,只要遵循由易而難、由簡單而復雜順序,任何事都是可以做的。在操作流程上,我主張制定一個流程圖,分階段操作,比較有效。傳記的寫作,必須先做一個年譜,有了時間框架,然后才可能寫出歷史性傳記。家譜編纂,先是譜系圖,后寫自己的熟悉的事跡,最后是口述寫族相關成員,了解有關事件。相信流程圖,按流程做事,比較有效率。
講究推廣的技巧。針對不同覺悟的群體,應用不同的方法。面對聰明的、覺悟程度高的、一點即通的人,可以理念先行。對于覺悟程度低的、一時無法商量的人,可以實踐先行,先做再說。少談為什么要做,多談怎么做。通過實踐活動,改變他們的原有舊觀念。做好以后,可以再來談為什么要做。這個時候,容易接受理念。也就是說,覺悟與強制相兼,理論先行與實踐先行相結合。大學生,年紀太輕,歷史意識太弱,必須實踐先行。沒有知識的老人,也必須實踐先行。從學生來說,只能靠權力來推廣;從社會來說,只能鼓勵。
政府要鼓勵大家來書寫小歷史。所謂公民,就是國家的主人。中國正在通向公民社會,書寫公民的歷史,是一個新的使命。這是個任務,政府不會來承擔,但可以鼓勵大家來書寫,這樣的話,政府才是公共政府,才是一個有責任的政府。政府不承擔小歷史書寫,但可以鼓勵大家來做。政府有權威也有財力,可以推動小歷史書寫活動。
改革檔案征集機制,擴大征集范圍,建立以小歷史檔案為主的公共檔案館。中國一直以官府檔案收藏為主。目前,雖然有了一些民間檔案,但仍以官府檔案為主。如何建立中國式公共記憶制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公共話題。人類的記憶中,儲存了大量的信息,如果能表達出來,就是一筆精神財富。存史,更應是國民之史,而不完全是政府之史、官員之史。
大學歷史系要加強小歷史專業訓練。歷史系教授們有義務組織小歷史書寫訓練活動。大學教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導師。歷史學教授是能把握歷史發展趨勢的人,所以他更有資格做民族的精神導師。民族賦予他一定的自主引導權力,它有權引導更多的人朝著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方向前進。堅持由易到難原則,由一個人到多個人,由一地到多地,由點而面,一步步地延伸與擴大。可以在大學生中先行一步,然后是鼓勵其他人來做,推動小歷史的書寫。今天的大學生既具備了歷史意識,也具備了書寫能力,大學生應成為小歷史書寫的主力軍與倡導者。試想,如果受過歷史學專業訓練的大學生也不來做,那誰會來做?我們希望大學成為中國小歷史書寫倡導的搖籃。
要借助媒體加強宣傳,通過老年大學等機構,擴大小歷史書寫在老年人圈中的影響。大學生可以靠老師的權力強制實踐,那么普通人呢?我想主要得靠外部力量,靠大眾的自覺。所謂外部力量,就是加強宣傳,形成一種氛圍,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成為一種力量。有意識,有能力,有榜樣,才會形成一個好的社會風氣。我的想法,那些退休在家的、有一定文化的老人,均應拿起筆來,書寫自己的歷史,書寫自己家族的歷史。這項活動,只能靠自己來進行,別的人不會來關注,沒有人來幫你來做。因為自己家的情況自己最為了解,自然也最為合適,別的人代替不了。當年只有國史,國史是史官的任務,所以大家可以袖手旁觀。如今,要求書寫小歷史,尤其是書寫自己的歷史,則是一個人人有責的事。[5]
總之,當國家時代過后,公民時代的史學如何做,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天要發展民間史學、公眾史學,這可以肯定是未來一個不變的趨勢與方向。彌補傳統以來只記錄帝王將相歷史的不足,提倡發揮明清以來的士族修家譜習慣,書寫公民及其家族的歷史,這是一項值得推廣的公益活動。
結論
在歷史研究與歷史書寫中,我們強調歷史書寫優先于歷史研究;在大歷史與小歷史書寫中,我們強調小歷史書寫優先于大歷史書寫。由小歷史而大歷史,人人都是歷史學家,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公民是歷史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歷史的書寫者。歷史系有責任組織小歷史編纂活動,歷史系大學生應成為小歷史編纂的主力軍與倡導者。由點而面,積極推廣小歷史編纂活動,形成小歷史風氣。強調歷史研究與歷史書寫、大歷史與小歷史,正是為了替新的形式與說法造勢。因為,原來只有歷史研究、大歷史,沒有歷史書寫、小歷史的位置。在精英史學視野下,個人、家族、鄉村的小歷史書寫是微不足道的;而在大眾史學視野下,小歷史書寫則是豐富多彩的。自傳、家譜、村史,要求以人為中心,尤其以公民為中心,這是新的大眾史學基本要求。由小傳而大傳,由修家譜進而編纂村史,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模式。如果能做到人人有傳,家家有譜,村村有志,小歷史書寫就會進入成熟時期。目前,只能算是發展初期。中國有著悠久的國史書寫傳統,今天則可以改造一下,將之推廣為公民寫史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