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重慶郵電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教授 周興茂
編者按:家庭是小社會,社會是大家庭。作為家庭和社會的最重要因素——人,正是由家庭和社會共同塑造的。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人。家風的建設、傳承,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個家庭的現狀和未來、一個民族的傳統與創新。今天我們談家風,沒有世易時移的陌生感,因為家風仍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脈,是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光明網記者采訪了重慶郵電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部周興茂教授,請他來談一談“家風”。以下為訪談實錄。
我注意到,大概去冬今春以來,我國的一些主流媒體上,開展了一場關于“家風”的討論活動,至今方興未艾。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家風”的討論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相互支撐,辨證統一,不可分割。我非常愿意就“家風”問題談點個人看法,算是一孔之見。
家風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正能量
從字面上理解,所謂“家風”, 就是指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長期以來自覺養成的并能影響家庭成員乃至社會的精神風貌、道德行為的一種優良傳統、習俗和風尚等。顯然,“家風”是一種維系家庭或家族良性運行的精神紐帶,或者說,它就是一種由家庭或家族內生并不斷傳承的正能量。
我們由這個定義出發,認為“家風”應該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歷史的積淀和繼承性。因為中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而同一姓氏又分成若干家庭、家支、家族等。中國的姓氏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幾千年、幾百年的姓氏比比皆是。正是在中國姓氏文化幾千年的流變傳承中,不同的姓氏、家庭、家支、家族等,無形中就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家風”,并且薪火相傳,從不間斷。二是口耳相傳、耳濡目染。一般來說,“家風”主要是家庭中的長輩通過自身的言行向小輩言傳身教、口耳相傳的;而小輩則通過自身的耳濡目染向長輩學習和繼承良好的“家風”。三是社會性。任何一個家庭的“家風”,必然是社會風氣的一部分或縮影,如果我們的每一個家庭都十分和睦安寧,那么,我們的社會也必然是風清氣正;反之,如果我們的社會十分公正和諧,一般來說,家庭的矛盾也會少得多,“家風”就會很好。老百姓都知道:“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需要特別指出,中國人的“家風”一定是有“中國特色”的,它與西方人的家風根本不同。中、西家風的根本區別在于“家國一體”與“家國分離”。中國社會是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國家制度的,在家族的基礎上形成村落,村落是以家庭為主干的集體,在村落的基礎上再形成國家。通過家庭—村落—國家的道路,使得中國社會形成了一種由家及國、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國即是放大了的家。如果打一個比方,國是一棟大樓的框架結構,家就是磚頭,而個人就是磚頭中的沙粒。在這一社會結構中,血緣具有絕對的意義,它是區分關系遠近、地位高低的重要的、乃至惟一的標準,因而血緣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以血緣為本位的。相反,西方社會主要是以地緣為原則構成的,西方以工商航海為其主要生產方式,因而不可能長期聚族而居,這就必然使血緣紐帶相對松散,并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家國分離。所以,“家風”對于中國人而言,既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又具有特殊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