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在社會生活中的豐富表現形式
“家風”在社會生活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一是個人;二是家庭、家族等;三是國家、社會、集體等。
從個人而言,他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無不體現出其家庭教育背景、家風家教等的好壞。一般而言,一個品行端正、言談舉止得體的善良之人,其家風家教都會比較好;反之,一個家風家教都很差的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大都成不了器。
從家庭、家族而言,家風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在“家譜”特別是不同堂號取名的“字輩派行”中,很多姓氏都記載有良好的家風家教精神和思想,并希望氏族成員要一代代傳承下去。如周姓的一些“字輩派行”中,就有“仁義禮智信、祖宗立綱常”,“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等,周姓就是希望通過子孫的取名永遠傳承儒家“仁義”之風。有的姓氏記載了自己家族是以“耕讀傳家”的,有的姓氏則記載了“詩書傳家”、“仁義傳家”、“清廉傳家”等等。在建筑物上,也有鐫刻家風家教根本精神的,以供子孫永遠銘記。如已故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在重慶老家的大門上,就鑲嵌著“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堂”的匾額,隨時告誡子孫千萬別干壞事,如果干了壞事,沒有人不知道的,“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一定要懲罰你。如在長輩對小輩的教導中,也包含有豐富的家風家教思想。合肥包公祠里的包公家訓,十分明確地告誡后人,包氏是以“清廉傳家”的,只要是包氏子孫,誰貪贓枉法,就把誰逐出包氏家族。最近我看到已故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留給后人的家風是不準經商,誰經商就打斷誰的腿,我想這對于高官家庭的子孫來說,不但彌足珍貴,而且在今天權力與金錢很容易就結成神圣同盟的條件下,還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我記得,在我小時候,每當逢年過節,特別是過清明節,長輩們總要對本氏族的孩子們,專門講授氏族的歷史淵源、英雄人物、優良家風等,通過這種血緣關系的傳承,使得優良家風能夠不斷延續。
從國家、社會、集體而言,實際上也會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不同的家風來。前面我們說過,中國是家國一體的,國家、社會、集體的風氣很正,家風就好;反之,亦然。如果家風普遍不好,既反映出國家一定出了問題,又會進一步影響到國家、社會和集體,它們一定相輔相成。
仁義傳家、耕讀傳家、詩書傳家、清廉傳家都是好家風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看,我認為我們在上面列舉的幾種家風,都可看作是好家風,都值得我們每一個家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和傳承,我也非常愿意把這幾種家風推薦給大家。
“仁義傳家”,這是儒家的根本。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而儒家的核心就是“仁”、“禮”、“中庸”等。“義”即公平正義,它不過是“仁”的不同說法而已。“仁”是人之內在的本性;“禮”是“仁”的外在表現;“中庸”就是非常平常的既不“過”又無“不及”的恰到好處的方法。任何一個人或家庭,“仁義”都應該成其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不仁不義,就不成其為真正的人或家庭,所以,“仁義”完全可以成為所有中國家庭代代相傳的優良家風。我們特別建議,工商之家應該把“仁義傳家”作為自己的家風,要做“儒商”,少剝削壓迫一點,“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耕讀傳家”,這是中國農耕時期大多數家庭薪火相傳的優良家風。我們知道,中國的基本國情就是一個農耕之國,“農耕”是立國之本,讀書是人不斷得到提升的根本途徑,所以,“耕讀”必然會成為個體和家庭的根基。即使在今天,這一點對于廣大農村而言,仍然沒有過時,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詩書傳家”,“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時榮”,這是傳統中國乃至當代中國許多書香門弟或知識家庭的優良家風。這種家風既與家庭背景有關,同時又能對社會風氣產生較大的正面影響,所以,我們建議廣大知識家庭應該以此為家風。
“清廉傳家”,當然這應該成為官宦之家的優良家風。前面我們講的包公、李先念、楊尚昆等人的家風,實際上都是主張“清廉傳家”的。在中國封建時代,很多地方都有“誡官碑”,內容大同小異:“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你既然做了人民的父母官,為什么不為人民服務呢?為什么要去搜刮民脂民膏呢?如果你不清廉,你貪贓枉法,終久會遭來天怒人怨,必然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