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當前我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需要重點創新的主要政策問題
從政策科學的視角看,政府職能就是制定政策和執行政策,尤其是執行政策。政府職能與公共政策密切相關,有怎樣的政府職能就有怎樣的公共政策。反過來說,怎樣的公共政策也規定著怎樣的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需要創新與政府職能密切相關的公共政策。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行政策創新,就需要明確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政策問題,知道需要在哪些政策領域進行創新。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專章論述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問題,共分為三條,即“(14)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15)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和“(16)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在這三條中,全面地、系統地闡述了政府職能轉變所涉及的一系列政策問題,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問題:
一是與宏觀調控相關的政策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決定》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實現這些任務,首先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價格政策等政策工具。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和運用這些政策工具方面取得了很多經驗,但毋庸諱言,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在2008年中央政府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投入4萬億應對金融危機,以及頻繁運用金融政策工具,通過超發貨幣造成物價上漲,至今還飽受爭議;在近年的房地產調控過程中,甚至過多地運用限購、限貨和政府干預價格等行政手段,更是打著宏觀調控的旗號但遠遠超出了宏觀調控的職能范圍,使人們感到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伸得過長,嚴重地制約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應該發揮的作用。
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問題。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的國際宏觀經濟政策也與該國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密切相關。例如,外貿政策或商品進出口政策、國際收入平衡政策、外匯管制和匯率政策,在我國都是重要的宏觀調控政策。對于當前的中國經濟發展而言,外貿進出口、人民幣匯率等因素嚴重地影響著我國的宏觀經濟,因而有必要在這些政策領域進行大膽創新,以發揮這些政策工具在宏觀調控中的良性作用。
與投資體制相關的政策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總體上說,我國的投資管理體制正在逐漸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接軌,但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還相差較遠,尤其是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的“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甚遠。比如目前政府不但管投資總量和結構的平衡,還管投資項目的審批,這不但容易造成腐敗,而且嚴重制約了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影響了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在投資管理體制中,中央政府權力過大,造成“跑部前進”現象,也不利于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因此,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加快投資體制改革政策的創新。
與發展成果考核評價相關的政策問題。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與政府職能存在著密切關系。所謂政府職能,不僅是指政府應該干什么,更是指政府實際上干了什么。對于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而言,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是個指揮棒,這個指揮棒指什么,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就干什么。前些年,這個體系的核心內容是GDP,所以大家主要是干GDP,不僅僅導致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而且導致環境大污染。所以,要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改變政府的指揮棒,創新發展成果考核評價政策,改革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