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人情視角下我國腐敗行為的文化透視

2014-03-27 09:25 來源:《開放時代》  我有話說

  【注釋】

  ①[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54頁。

  ②[美]邁克爾·約翰斯頓:《腐敗癥候群》,袁建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美]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④[美]蘇珊·羅斯·艾克曼:《腐敗與政府》,王江、程文浩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⑤[美]戈登·塔洛克:《尋租——對尋租活動的經濟學分析》,李政軍譯,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⑥[瑞典]岡納·繆爾達爾:《亞洲的戲劇》,譚立文、張衛東譯,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Raymond Fisman and Edward Miguel, “Cultures of Corruption: Evidence from Diplomatic Parking Ticket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15, No. 6 (2007), pp. 1020-1048; Daniel Treisman,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A Cross-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76, No. 3 (2000), pp. 399-457; Abigail Barr, et al., “Culture and Corruption,” Global Poverty Research Group Working Paper, 2006, http://economics.ouls.ox.ac.uk/14043/1/gprg-wps-040.pdf。

  ⑦胡鞍鋼:《腐敗與發展》,載胡鞍鋼:《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林喆:《權力腐敗與權力制約》,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⑧過勇:《經濟轉軌,制度與腐敗——中國轉型期腐敗蔓延原因的理論解釋》,載《政治學研究》2006年第3期。王明高:《科學制度反腐論》,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版;何增科:《反腐新路: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版。

  ⑨吳敬璉:《〈腐敗:權力與金錢的交換〉再版前言》,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年第4期;倪星:《論尋租腐敗》,載《政治學研究》1997年第4期。

  ⑩童星、曹林海:《轉型社會腐敗根源的社會學分析》,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4期;卜宇:《社會轉型中腐敗原因的社會學思考》,載《江海學刊》1996年第2期;邵道生:《社會轉型時期腐敗泛濫的原因分析》,載《中國監察》2003年第8期。

  11馬慶鈺:《腐敗的文化分析》,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胡偉:《腐敗的文化透視——理論假說及對中國問題的探析》,載《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席嘉:《亞文化視角中的腐敗成因初探》,載《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童中賢:《關于腐敗問題的文化思考》,載《探索》2002年第4期。

  12林語堂:《吾國與吾民》,黃嘉德譯,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

  13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金耀基:《人際關系中人情之分析》,載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心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5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載黃光國、胡先縉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6楊中芳:《有關關系與人情構念化綜述》,載楊中芳:《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情感與信任——一個人際交往的觀點》,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17[美]楊美惠:《禮物、關系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系與主體性建構》,趙旭東、孫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美]閻云翔:《禮物的流動——一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交換方式》,載《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5期。

  20翟學偉:《關系特征:特殊主義抑或普遍主義》,載翟學偉:《中國人的關系原理:時空秩序、生活欲念及其流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頁。

  21岳磊、孫秋云:《賄賂行為中的自我道德化分析——基于若干典型腐敗案例》,載《社會科學家》2012年第11期,第102頁。

  2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頁。

  23同注13,第25~34頁。

  24楊國樞:《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載楊國樞、余安邦:《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98~100頁。

  25邊燕杰:《關系社會學及其學科地位》,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1頁。

  26David Yau-Fai Ho, “Relation Orientation in Asian Social Psychology,” in Uichol Kim & John W. Berry(eds.),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Research and Experience in Cultural Context,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3, pp. 240-259.

  27翟學偉:《中國人際關系模式》,載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頁。

  28同注13,第91頁。

  29同注13,第91頁。

  30John Weakl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ction in Chinese Culture,” Psychiatry, No. 13, 1950, pp. 370.

  31同注22,第73~81頁。

  32Alvin Gouldner,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5, No. 2 (April, 1960), pp. 1976-1977.

  33楊聯陞:《報——中國社會關系的一個基礎》,載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

  34翟學偉:《報的運作方位》,載《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1期,第89頁。

  35王明高、沈躍強、蔣偉:《巨貪曾錦春》,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頁。

  36同注13,第93頁。

  37同注15,第29頁。

  38《慕綏新懺悔錄披露稱自己像黨內“個體戶”》,中國新聞網,轉引自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44/20030103/900997.htm,2013年6月28日訪問。

  39《湖南郴州原宣傳部長獄中懺悔為官為囚只隔一墻》,“華聲在線”網站,轉引自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11/08/c_122250569.htm,2013年6月30日訪問。

  40伍小峰:《利辛風暴》,載《南方周末》2001年5月10日,第1版。

  41景如月、羅綺、王雷鳴:《清風天地間——記河北省公安廳副廳長劉金國》,載《新華社通訊》2010年10月23日。

  42同注39。

  43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