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 陳清泰
【學者·語萃】
●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國有企業就要改變“半政府工具,半市場主體”狀態,成為平等的市場競爭的參與者,保障龐大的國有經濟能與市場經濟很好地相容。
●這次國有企業再改革的命題,不是政府機構“如何改進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而是由“管企業”轉變為“管資本”。這是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關節點。
●這項改革的重要意義在于,資本化和證券化的國有資產的預期效能,主要通過市場、而不是行政力量來實現。這就使國有資本具有“親市場性”,從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向社會發出的信號是將加快由“半市場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相應地,國有企業也面臨“再改革”。
一論:經濟體制轉型與國企再改革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圍繞兩大主題:一是資源配置方式是計劃還是市場;二是財富創造的主體是單一公有制還是多種所有制,而非公經濟在多大程度上、能否公平地參與財富的創造和分配。這兩者有很強的相關性。
較長時期以來,我國處于以投資驅動、產業跟蹤為特征的經濟發展追趕期,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經濟增長的“半市場經濟”特征。此時,國有企業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工具、配置資源和推動經濟增長的抓手,始終處于“半政府工具,半市場主體”的狀態,政企分不開,也不能分。與此同時,政府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有親有疏,實行差異化政策。客觀地講,這種體制大體適應了當時的發展階段,使我國用很短時間成功走過了經濟發展的追趕期。但是超越一定時限后,這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為向市場經濟轉型進行了重要的理論和政策突破,并做了全面的部署。政府要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就必須擺脫與國有企業關系的掣肘,政企分開,公平對待各類企業;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國有企業就要改變“半政府工具,半市場主體”狀態,成為平等的市場競爭的參與者,保障龐大的國有經濟能與市場經濟很好地相容。國企改革依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
二論:國企改革基本命題和當前重點
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后,國有經濟改革的基本命題就是,公有制、國有經濟與市場經濟能不能結合?如何結合?
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為破解這一歷史性難題提出了三個要點:一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利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特點,在保障國家最終所有的情況下,構造眾多獨立的市場主體;二是與時俱進地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功能,保障國有經濟在不同發展階段都能有效發揮作用;三是探索適應市場經濟的“國有資產實現形式”,在保持較大份額國有經濟的情況下,政企分開,保障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就是說,國家擁有的國有資產是實物形態的“國有企業”,還是可以用財務指標清晰界定、計量并具有良好流動性、可進入市場運作的國有資本?
這三大要點相互關聯,但進展參差不齊。在國有企業仍是政府“工具”和“抓手”的情況下,在產業領域以實物形態呈現的“國有企業”仍是國有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而政府作為市場的監管者,同時擁有、管理和控制著龐大的國有企業群,并與其保持著復雜的關系。這就造成政府不獨立、國有企業也不獨立,政府無法正確處理與市場的關系。
這次國有企業再改革的命題,不是政府機構“如何改進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而是由“管企業”轉變為“管資本”。即推動國有資產實現形式由實物形態的“企業”,轉變為價值形態的資本,包括證券化的資本。這是當前深化國企改革的關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