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核心是經濟與環保的平衡

2014-03-31 09:56 來源:文匯報  我有話說

  文匯報:在您的演講中,反復提到“生物經濟學”的概念,究竟什么是生物經濟學?它的內涵和外延分別是什么?

  澤爾伯曼:“可持續發展經濟學”中包含幾大要素,其中一點就是生物經濟學。第一,正如我之前所說,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第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它必須建立在一個高效利用的系統之上,以節省更多資源。

  例如,在灌溉時,滴灌技術要比直接澆灌更加高效。但是,生物經濟學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生物經濟學是什么?它是建立在充分利用生物資源的基礎上,并使用生物資源制造食物、能源,以及化學制品。從根本上說,生物經濟學讓農業不僅提供人類的日常飲食,也為人類提供燃料及化學產品。現在,大部分的化學產品都來自于石油,而未來,它們可以更多地通過生物原料來制造。文匯報:現在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但在現實中,如果環保成本過高,人們或許仍會選擇耗能或者污染較大但卻比較便宜的產品。例如,當清潔能源的價格過高時,人們就傾向于選擇汽油等傳統能源。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澤爾伯曼:這恰恰凸顯出人力資本的重要性。現在,全球人口達到70億,而150年前,那時的世界總人口只有10億左右,人均占有的資源是現在的7倍以上。但為什么現代人的生活質量更高、生活品質更好?這離不開科學的昌明和進步,我們對于科學的認知,以及運用技術的能力大大增強。在19世紀,最大的科學發現是電力,而在21世紀,我認為是生物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我相信生物技術將是引領人們走向未來的“鑰匙”。

  當然,現在你或許會覺得太陽能資源很昂貴,但我相信它將變得越來越便宜,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教育產業化來實現它。加州之所以發達,其根本在于該州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大學研發的技術可以實現技術轉移,很多大學教授自己就擁有高科技產業公司。因此,加州的大學不僅拓展知識,更提供技術并逐步形成了產業,其產出資金迅速用于研發領域,研發成果迅速產業化,從而降低產品價格。隨著技術進步,清潔能源產品的價格自然將下降。文匯報:有觀點認為,資源爭奪一直是人類幾乎所有戰爭最為直接的動力。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以及一切國內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活動都是圍繞著資源爭奪、占有、利用和管理、經營展開的。這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美國的伊拉克戰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人們將這種觀點歸納為“資源戰爭”。您如何看待資源對于經濟的影響?可持續發展經濟是否將有助于緩解這一問題?

  澤爾伯曼:很多國家都會擔憂能源問題,但就我而言,如果能實現知識的集聚,那么人力資本的產出效率將大大提高。從近20年的歷史看,財富、能源、權力、成功并不是直接來自于資源,而是來自于知識、科學和技術。

  舉例而言,谷歌、臉書、蘋果,它們都是美國很成功的企業。在亞洲,聯想、三星也在技術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它們的成功都不是建立在資源壟斷上,而是構建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當然,知識需要形成一個體系:大學等科研機構生產知識,企業則將其發展成技術,并形成產業化。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基礎。

  我們也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在當今世界,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種資源,遠甚于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我承認,美國現在也在進行“資源戰爭”,但其所爭奪的對象已不再是一個世紀前的自然資源,而是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將最終決定誰能在市場上占據優勢。

  文匯報:對于日趨嚴重的環境挑戰,很多人將其歸咎為經濟問題,認為是人類的經濟需求導致了環境的惡化,可以通過經濟杠桿對其進行調節;但另一部分學者認為,這更多的是一種哲學、道德層面的問題,需要更多地通過教育來轉化。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澤爾伯曼:我們首先應弄清,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并不認為這源于人類的道德敗壞。我認為,人的根本需求是生存,他們有時并不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將招致何種后果,所以有些人在制造污染,而另一部分人在默默承受。舉例而言,在世界很多地方,人們并不清楚無節制地開采地下水將導致地面下沉。

  一個好的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對人民的環境教育。人性存在著弱點,他們或饕餮,或貪婪,或貪財,因此政府需要及時了解在什么時候應該提醒公眾,他們已消耗太多,污染太多、生產太多。同時,政府也應該通過經濟杠桿來治理環境。舉例而言,他們可以對溫室氣體排放征收重稅,或者對于大氣污染開出重磅罰單。

  另外,當人們經濟水平提高后,他們也會更關注環境質量。因此,發達國家的國民的環保意識往往高于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將成為改善環境的根本之道。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