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編譯局戰略部政治發展研究所 朱昔群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關于大部門體制,國際上有不少可資參考的經驗。引發大部制改革的諸多背景因素,如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公民社會和民主發展、國際競爭和區域合作以及管理信息化等在我國同樣存在。我國政府也面臨著應對危機、提高效能、協調利益、增強服務等推動行政改革深入開展的現實壓力和要求。因此,大部門體制應當成為我國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標取向。國外大部制改革的經驗教訓,很值得我國借鑒。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美發達國家率先開啟了以政府部門歸并與精簡為特點的大部制改革。隨著新公共管理浪潮的興起,法德等西歐發達國家、東歐及拉美等體制轉軌國家、日本新加坡等東亞國家也相繼開展了各有特色的大部制改革。這些國家在大部制改革中實施了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做法,主要有:設立推動改革的專門機構和咨詢機構,精心制定改革方案;撤并政府部級部門,拓展職能,建立“超級部”;合理配置部門的決策、執行和監督功能;加強大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部門內部的整合;等等。為了保證大部制改革的順利進行,這些國家在承接職能、精簡機構、理順體制、加強監督、立法保障、技術支撐等多個方面,根據各自國情,采取了系列配套措施。一些國家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增強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務能力,解決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一是因時因需制宜,把改革的漸進性和延續性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公務員的承受力
多數國家的大部制改革體現出依據國情和社會需求,因時制宜、應需而設和漸進改革的特點,政府部門設置經過多輪調整才逐漸定型。漸進式的改革在內容和幅度上雖有波動,但大都體現出明顯的連續性。在一些國家,改革進程延續十余年,歷經不同的政黨政府,形成接力改革的局面。我國的大部制改革也要避免畢其功于一役的觀念,要充分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經濟社會機構對政府職能的承接能力、公務員的承受力等因素,漸進而行,防止冒進。同時注重改革的延續性,保證改革沿著既定的宗旨和方向堅定前行,不斷鞏固改革成果。
二是以強化公共服務為改革的價值導向,通過改革增強政府的服務能力
各國的大部制改革都體現了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價值取向。強調克服傳統科層制政府和官僚體制重管理輕服務的弊病,以大部門體制的優勢提高服務效率、增強服務意識、整合服務資源。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既是大部制改革的服務對象,也是推動這一改革深入開展的根本動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市場經濟的規范程度和公民社會的發育程度仍顯不足。因而我國的大部制改革,在堅持服務型政府價值取向的同時,需要把規范市場經濟、優化宏觀調控、培育公民社會、創新社會管理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盤考慮。
三是以精干高效政府為目標,向社會放權和向地方分權
實行大部制后,政府機構有較大歸并和精簡,權力壟斷和集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橫向上向社會放權和縱向上向地方分權的局面。一些國家秉承“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收縮政府行政管理的幅度,充分借助社會機構和企業組織,以社會化、市場化的方式承接政府職能。中央與地方也改善了分權與合作的關系,中央或聯邦的職權下移,自身承擔決策、協調和監督職能,地方主要負責事務實施。我國大部制改革也需要適度分權,界定政府職權,增強社會自主能力和地方創造活力。鑒于以往分權過程中的不規范性和反彈性,大部制改革中的分權和放權應在充分論證之后,以法律規制加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