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亞文
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昨日開始他到中國的第一次訪問行程。就在他從國內啟程之際,《華盛頓郵報》5日發表報道,披露在冷戰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曾精心策劃,制定了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的出版與推廣計劃,作為瓦解蘇聯民心的一個重要部署,并且被認為是大獲成功。
這一幕希望不要在中美之間重演。無論是美國總統奧巴馬還是前國務卿希拉里,都曾提出中美關系不是以往的美蘇關系。在美蘇對立的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巨頭握緊拳頭彼此狐疑相向,整個世界長期籠罩在核恐懼陰影下,全球各處都充斥著超級大國的地緣政治角力。這種類型的大國關系,給人類帶來的是不安寧的現實和不美妙的遠景,也對兩個大國的國力造成極大消耗,最終有一個大國因不堪重負而崩潰解體。
中美分別作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論者普遍認為會面臨共同和平相處的難題。然而,所謂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博弈,不過是對過去歷史的一種總結,未來卻是敞開的、有待多種可能去展現和實踐。
中美兩國都在努力跳出所謂的歷史定勢。奧巴馬進入他的第二個總統任期以來,兩國越來越穩定地用“新型大國關系”來定義彼此交往,這種關系在中美兩國的解讀和指向,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卻表達了共同的一種意愿,那就是習近平主席所說的,太平洋足夠寬,完全能夠容納中美兩個大國。
當然,意愿并不總能代表事實。中美能否形成“新型大國關系”,還有賴于兩國對各自國家前景與利益的準確定位。當守成大國以為霸權是唯一通衢大道時,它是不可能有發自內心的笑意的。在這方面,中國對美國有時抱有疑問,并非沒有由來。最近幾年來,美國所推動的“戰略東移”,計劃將全球作戰艦艇的60%轉移到東亞西太平洋區域,而擬定聯合日本、韓國等國建立的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則將中國排除在外。同樣不和諧的是,就在中國與東盟形成自由貿易區、東亞經濟一體化如火如荼推進時,美國高調宣稱將介入南海事務,對中日之間的釣魚島之爭也明確表態,使東亞區域轉瞬間陷入一片爭吵。
美國擔心亞洲尤其是東亞的經濟融合會逐漸脫離美國的控制,進而沖擊美元的優勢地位,這是不難理解的。東亞區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實體經濟區,不僅中國,美國的未來也與該區域息息相關。但是,如何在該區域有效保障大國利益,卻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選擇。美國如果堅持以霸權的方式排除其他大國的影響,就難免會存在大國意志迎頭相撞的危險。相反,如果相互尊重,對彼此的關鍵或核心利益都有高度認識,進而攜手在區域關系中扮演領導性作用,那么出現有效的大國合作共贏局面,并非沒有可能。
中國向來不愿意做“贏者通吃”的玩家,而期望無論在權益還是責任上都共同分享。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霸權已是一件奢侈品,無論什么樣的大國都再難消受。在此情況下,共同分擔責任,共同享有權益,是理性的選擇。美國獨木難以撐起東亞的安全與秩序,在它一再聲稱中國應在東亞起到負責任大國的作用時,它也應該同時說出另外一句該說的話,那就是它會充分尊重中國在東亞的核心關注,不會抑制中國的合法訴求。
達致這種狀態顯然不易。在日本、菲律賓頻繁挑動起東亞安全的神經,中國不得不著手最壞情況的準備時,美國不是抽薪去火,反而時不時站臺撐腰、火上添油,這種做法實在不智。東亞區域萬一發生惡性沖突事件,這塊世界最大實體經濟區的塌陷,也必然會使美元的優勢地位失去支撐,損害的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系,因此免不了要有一個相互調適的過程。正如美國政治家基辛格所說,中國雖然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但從未有過與另一個超級大國合作——或者通過反對它——參與世界秩序的先例。與此同時,美國也缺乏足夠的經驗來構建中國參與其中的世界格局——即便它真的有此打算。期待哈格爾這次訪華,能進一步加深中美兩國對彼此的理解,并為開拓形成新型大國關系,找到更多的共同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