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深化,參與全球化的比較優勢發生變化,尤其是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單純的勞動力城鎮化階段已接近尾聲,實現從勞動力城鎮化向消費者城鎮化轉變的條件趨于成熟,推動消費者城鎮化正在也應該成為現階段我國城鎮化的主要任務。要把握有利時機,順勢推動勞動力作為消費者的城鎮化(市民化)以及家屬的城鎮化,將“分步走”城鎮化推向新的發展階段,實現從勞動力城鎮化階段向勞動力市民化和勞動力家屬城鎮化階段轉變。
著力解決戶籍、公共服務全覆蓋和低成本住房三個關鍵問題。既然勞動力城鎮化與消費者城鎮化的分離是全球化以及戶籍制度、高成本住房制度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推動從勞動力城鎮化向消費者城鎮化的轉換,必須推出一攬子解決方案。從全球化的影響來看,伴隨我國勞動供求關系變化,勞動力與消費者城鎮化分離趨勢將趨于緩解,但要根本消除則需要著力解決戶籍與以及公共服務全覆蓋,以及高成本住房等問題。要配合戶籍制度改革,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全面覆蓋。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的住房制度。當前的住房制度及其背后的土地制度,雖然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也有利于勞動力城鎮化,但對消費者城鎮化構成極大的障礙,必須對住房和土地進行聯動改革,探索建立適應農村轉移人口的低成本住房制度。
統籌推進舉家轉移、穩定就業和農村先富人口三個城鎮化進程。由于戶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務覆蓋以及低成本住房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應根據戶籍制度和住房等制度改革進程統籌推動消費者城鎮化。
1.率先推動舉家轉移人口就地市民化。舉家外出勞動力的市民化是我國城鎮化過程中最容易實現的消費者城鎮化任務。舉家外出轉移人口由于工作和住房等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實際上已經實現了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全面城鎮化,但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仍然沒有享受到完全的城鎮化待遇,其城鎮化進程主要取決于戶籍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現階段我國外出打工勞動力中,舉家轉移勞動力大約占省外轉移勞動力的20%,大致在3300萬左右,如果按照0.5系數來計算,估計可以實現5000萬人口的市民化。
2.積極推動穩定就業人口市民化及其家屬原籍城鎮化。穩定就業勞動力的市民化是我國現階段最具潛力的消費者城鎮化任務。省內轉移勞動力雖然不少具有比較穩定的工作和居住條件,在打工地實現市民化條件比較成熟,但由于距離老家比較近,在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實現原籍市民化的可能性更大。雖然具有穩定工作的省外轉移勞動力本人基本具備在打工地就地市民化的條件,但受制于家屬等因素,實現打工地就地市民化的難度同樣比較大。要創造條件推動部分有穩定工作的勞動力本人實現打工地就地市民化,并適當轉移其家屬,力爭以此解決大約5000萬農村轉移人口的城鎮化。同時,要促進部分穩定就業以及流動就業但收入相對穩定的勞動力家屬原籍城鎮化,力爭由此解決1個億左右的轉移人口城鎮化。
3.穩步推動其他農村先富人口就近城鎮化。農村先富人員的城鎮化也是城鎮化過程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應該在著力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及其家屬城鎮化的同時,穩步推動消費導向的農村先富人口城鎮化。與舉家外出人口市民化面臨落戶地政策阻力正好相反,農村先富人員的城鎮化實際上受制于農村權益等因素,不愿意徹底放棄農村生活,可能結果是實現農村和城鎮的兩棲生活。農村先富人口的城鎮化應該以縣城作為主要聚集地,并以此作為其他農村人口城鎮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