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地方稅體系加快政府改革
中國證券報:市場經濟講究法治和市場主體間的平等協商,然而在我國社會組織培育卻是個難題。在這種真正的談判主體缺失情況下,簡政放權能否收到效果,市場秩序會不會反而受損?
張卓元:我們要有三十多年前推進改革開放的那種勇氣和決心,決不能怕市場亂就不放權,只要方向對,就要去做。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一切向錢看”有其原因,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和監管。簡政放權的真正含義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政府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主體歸位盡責。這種歸位盡責,當然也包含著減少對經濟活動的控制和干擾。不減少審批,官僚體制對經濟活力的危害壓抑太厲害了,而且還反過來強化官僚體制。
中國證券報:那你覺得政府改革應怎么改?
張卓元:深化政府改革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為此,首先中央政府要做好、做實簡政放權的改革措施,盡量減少對具體經濟活動的干預,減少過多的審批環節。從目前看,政府參與資源配置的方式和途徑有多種,一是低價向農民征地、違法占地和隨意批租土地;二是審批項目中,通過包括越權化整為零違反環境保護等規定促成大項目上馬;三是通過行政壟斷來限制競爭,甚至封鎖市場,強迫使用或消費本地生產的產品;四是通過信貸干預,迫使當地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提供貸款和信貸優惠;五是對生產要素和重要資源產品進行價格管制,壓低價格,使市場信號嚴重失真;六是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包括干預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上述種種問題的解決,都有賴于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其次是地方政府亟須改變公司化的現狀,這也是當前的難點,甚至還沒破題。
地方政府公司化,其結果是一天到晚為招商引資和GDP忙活。有人認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發展的動力,這并不全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去掉地方政府頭上的“緊箍咒”,真正做到不以GDP論英雄。與此同時,建立事權和財權匹配的公共財政體制。具體而言,一是形成包括個稅、消費稅和房產稅等在內的合理的地方稅體系,創造條件使消費稅成為價外稅,也要盡量不增加負擔。二是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覆蓋面,減少專項轉移的規模和金額,這有助于減少“跑部錢進”的現象。轉移支付可以按照規范的基數來計算,由地方支配,大大減少專項帶帽的機會。通過這些改革,地方收入提高之后,地方政府會想方設法把地方發展的更加宜居,吸引更多人過來生活定居,進而增加消費,增加收入。
中國證券報: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價格改革立于潮頭,但如今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還可以稱其為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嗎?
張卓元: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作為經濟改革的兩條主線,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現在經濟改革的重點已經不是市場改革,而是政府改革。實際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說明改革已經到了政府身上。以前政府對于資源的配置干預過多,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過多,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政府從管經濟為主轉變到抓民生、管社會、保護環境和服務經濟為主。
國企員工持股并非MBO
混合所有制需做好資產評估
中國證券報:1988年你就明確提出,國有制要通過股份制形式實現同市場經濟的結合。如今許多國企都已實現股份制改造甚至上市,你認為公有制適應市場經濟還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張卓元:應當說,從放權讓利的國有企業改革到推行股份制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再到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中國已經找到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形式和途徑。
公有制適應市場經濟,其方向是發展混合所有制。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證券報:如何看待員工持股?十幾年前的MBO曾經引發爭議,很多人擔心在新一輪改革中出現國資流失一幕。
張卓元:國企搞混合所有制,可以推行員工持股這種做法,這和經營者控股不完全一樣。事實證明,員工持股對于調動員工積極性有很大好處。當然,出于各種考慮,可以作出一些規定,比如,員工持股比例不能占100%等等。我認為,如果員工持股占到百分之十或者多一點,就能起到激發積極性的效果。
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有很多辦法可以防范國有資產流失,關鍵一著是做好資產評估和估價。可以請多家機構尤其是一些聲譽好、權威盡責的專業機構對其進行評估。只要抓好資產評估這一環節,避免權錢交易、內幕交易,就能防范國有資產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