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校長、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副會長 陳雨露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市場的日漸發達和復雜化,金融失衡不僅周期性地發生,而且與宏觀經濟失衡彼此強化。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更是將金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置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從金融學的角度而言,這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金融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對金融學的發展與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國際金融危機暴露金融研究存在缺陷
金融因素在經濟運行中的性質和機制遠未得到充分認識,系統性金融風險長期被低估。細觀過去幾十年經濟學的發展脈絡,自莫迪里亞尼—米勒定理論證了完善市場條件下經濟決策獨立于融資決策后,金融因素就逐漸被主流經濟學所忽略。尤其是隨著有效市場理論的發展和廣泛運用,主流經濟學對于經濟周期和經濟波動的研究一直聚焦于實物因素而非金融因素,這也導致過去幾十年人們全盤性地低估了金融風險。然而,建立在有效市場和分散化原理基礎上的現代金融風險理論,表面上看邏輯嚴密、無懈可擊,但金融風險并不是真正消失了,而是被數理推導之前的那些近乎臆斷的前提假定掩蓋了。由于方法論上的機械性,這些建立在歷史統計數據基礎上的經驗模型不僅完全忽視了風險的動態積累機制,而且從根本上排除了時間和空間動態性所帶來的關鍵參數的系統性變化,而后者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低估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概率。
金融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厘清。近年來,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金融部門的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金融交易也越來越脫離真實的經濟條件,金融資產數量的成倍擴張早已打破了傳統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儲蓄—投資”轉化和平衡機制,而當實體經濟活動的一些標準(如實體投資的機會成本)變為要由金融交易來確定時,金融部門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實體經濟。理解后一點很重要,因為與金融資產擴張所帶來的“量變”相比,由投資判斷標準(機會成本)改變所帶來的“質變”才是導致過度金融創新和經濟泡沫化的根源。然而,在主流經濟學的框架下,經濟學理論不僅未能對金融機制的內在邏輯作出充分解釋,也未能將金融體系的獨特性置于其與實體經濟交互作用的內生框架下加以理解,這不僅造成了理解現實經濟的困惑,而且引發了經濟學理論的危機。
主流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過分注重形式邏輯而忽略現實基礎,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缺陷。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學理論研究越來越形式化,為滿足數理推導的需要,研究的邏輯基礎從最初的“公理”逐漸被替代為各種“假定”。雖然這些假定事實上大都被證明缺乏邏輯和實證的基礎,但在追求形式完美的氛圍下,研究者的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于形式邏輯的過程而非邏輯推斷的前設性條件,經濟理論的現實解釋力被擱置一旁。當本就建立在虛幻的“理想圖”基礎上的經濟模型被用于指導實踐時,理論與實踐一起陷入了一個更大的陷阱。經濟學方法論的高度同質化和機械化,使得系統性風險的傳染不僅存在于現實的經濟世界,也存在于千篇一律的現代主流經濟理論。與現實世界的系統性風險相比,經濟理論的“系統性風險”似乎更具有破壞性,因為它不僅限制了經濟理論的解釋力,而且禁錮了經濟思想本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