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學的時代使命與發展方向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后,隨著全球經濟金融格局的變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如何在吸取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立足國情,兼容并蓄地發展中國的金融學,實現教、學、研全面進步,實現金融學建設與國家金融戰略和經濟發展和諧統一,成為新階段中國金融學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也客觀規定了中國金融學的時代使命與發展方向:
在思想理念的轉變上,應更加注重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與規律。應認識到,如果金融理論要對政策制定有所裨益,現實世界所發生的事件就必須在該理論中也是一種可能或者可容的事件。如何從不切實際的模型建構轉向真正具有洞察力和敏感性的理論建樹,成為擺在當代金融學者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
在金融學的本土化上,應注意“移植適用性”問題。正如黃達先生所言,“任何人文社會科學都擺脫不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金融學也存在本土化的問題。不同國家的金融學發展面臨不同的“初始條件”,這些源于歷史、制度、文化和社會的“初始條件”是建設適用于本國國情和現實需要的金融學的基本出發點。單純移植西方金融理論而忽略中國實際,無論理論研究還是金融實務都很難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經驗的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移植適用性”的問題。
在學科體系的設置上,應走宏觀和微觀深度融合的道路。目前,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學基本可分為三個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相滲透形成的交叉學科。但現實世界的經濟和金融現象是微觀行為和宏觀表現的有機統一,如果人為割裂宏觀金融和微觀金融之間的內在聯系,或者強行在宏觀和微觀金融之間建立對立性的金融概念,那么金融學理論不僅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更難以有效解釋和指導現實世界的現象和行為。在目前的學科體系下,宏觀金融分析和微觀金融分析之間缺乏深入的理論溝通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走宏觀和微觀金融學深度融合的道路。所謂“深度融合”,并非簡單平行設置宏觀、微觀課程體系,而是真正從思維理念和方法上將金融學的內容體系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系。只有在堅持微觀基礎和宏觀視野相統一的總體框架下,致力于在微觀基礎和宏觀行為之間建立起邏輯可信的聯系,金融學的發展才能邁上一個新的高度。
在研究方法的定位上,應堅持嚴謹性和多元化。在現代經濟和金融條件下,金融創新一日千里,新現象層出不窮,這要求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思維,用動態和發展的視野去看待金融學。與開放的思維相適應,金融學研究的方法也應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實際上,早在1992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包括4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的40多位知名經濟學家就共同簽署了“提倡多元化和嚴謹經濟學的呼吁書”,對高度形式化和技術化的主流經濟學方法所帶來的潛在問題和危險表示了深切關注,并強烈呼吁鼓勵不同經濟學流派和研究道路的多元化發展。目前,金融學的分析方法呈現兩個趨勢:一是數理分析化;二是人文社會化,如制度分析、行為分析和心理分析等。另外,實驗方法也被引入金融學研究。在肯定和鼓勵金融學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基礎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流的數理金融學論文必須對模型及各種參數的經濟含義進行細致、審慎的解讀。真正有生命力的金融學研究需要立足經濟現實,以經濟直覺為基礎,以充滿洞察力的經濟思想為核心,真正構建具有良好解釋力的理論邏輯和分析框架。
在金融人才的培養上,應以“三個聯接”為立足點培養適合中國金融發展需要的人才。一是東西方兩個文化平臺的聯接。致力于培養能夠在東西兩個文化平臺自由往來漫游的高素質金融人才。二是主流與非主流學派的聯接。歷史上杰出的經濟學家可分為兩類:文學性經濟學家和數理經濟學家。對于擅長數理分析的學生,可以朝著數理經濟學家的方向培養;對于擅長語言邏輯的學生,可以朝著文學性經濟學家的方向培養。三是理論與實踐的聯接。只有堅持理論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并必須接受實踐檢驗的原則,才能使學生在掌握正確理論觀和方法論的基礎上,具備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和持續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