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類型農民的分化趨勢
1.務農農民:傳統務農農民與職業務農農民并存。在西方發達國家,務農農民是職業農民,市場化生產,企業化管理,規模化經營,生產目的是利潤最大化。從長遠來看,我國務農農民的發展方向也是職業化。但是,目前我國務農農民的職業化程度低,職業化道路還十分漫長,在相當長時期內,傳統務農農民將與職業務農農民并存。
2.非農農民:市民化。非農農民的主體是農民工。近年來,隨著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和居住趨于穩定,舉家外出農民工的數量穩步增長,新生代農民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市民化成為農民工的強烈愿望。同時,國家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可以預料,我國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將會加快。
非農農民中的少數人是個體私營業主或經營者,由于沒有城市居民戶籍,保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仍然是制度意義的農民。不過,這部分人的市民化進程最快。目前,國家政策強調首先市民化的是在城市具有穩定就業、居住和較高收入水平的人。無疑,作為非農農民中“先富起來”的人,這些個體私營業主將“捷足先登”。
3.兼業農民:“兩極分化”。我國兼業農民是城鄉二元制度下農民分化不徹底的表現。一方面,農民進入城市后受到制度性歧視,就業和生活困難,難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滯后,進城農民不愿意放棄農村土地,具有濃厚的“土地情結”。兼業農民在這種“兩難困境”中糾結和掙扎,將發生“兩極分化”:一極是“向后”,一部分人將完全從事農業;另一極是“向前”,另一部分人將徹底脫離農業,進入城市。在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一方面,工農業比較收益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客觀存在;另一方面,城鄉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加大,從而引導更多的兼業農民向城市轉移,兼業農民的隊伍將趨于縮小和萎縮。(作者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主題鏈接
中外“農民”界定上的差異
在國外,農民更多是一個職業概念,一般是指從事農業的公民。農民從事農業,收入來自農業,居住生活在農村,具有職業、收入、生活空間“三維合一”的“農”的特征。在我國,農民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概念,而是一個制度概念,農民指具有農村戶籍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公民。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國農村勞動力基本務農,農民具有制度身份、職業、收入、空間“四維合一”的“農”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