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新加工貿易模式,構建內陸開放型產業大集群
加工貿易是一國利用本國生產能力和技術,進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種國際貿易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隨著IT和交通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各種生產要素實現了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許多產品的生產和價值鏈就在全球范圍按專業分工展開。加工貿易應運而生,并成為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重要方式。
過去30多年,我國加工貿易迅速發展,形成了1.8萬億美元左右的體量,為我國成為制造業、出口世界第一大國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近20多年來,內陸地區基本上沒有加工貿易。主要原因是,加工貿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來自海外,產品也銷往海外,“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模式對內陸而言,必須面對沿海到內陸2000多公里距離造成的高昂成本。此外,由于內陸地區過去沒有保稅物流平臺,海關、邊防重復查驗,造成手續繁雜,費時費力。
新形勢下,內陸發展加工貿易不能再靠低地價、零稅收、高補貼等不可持續的招商方式。為此,要努力轉變加工貿易發展方式,構建加工貿易產業大集群。
1.建立整機加零部件生產的全流程產業鏈,推動加工貿易由水平分工變為垂直整合
如果70%~80%的零部件(特別是核心零部件)以上本地化制造,就能變“兩頭在外”為“一頭在內、一頭在外”,使進項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歸零,從根本上解決內陸進項物流成本高的問題。同時,有必要引進多個品牌商和代工商,保持定單的多源性、穩定性。
2.解決好保稅物流和出項物流
充分利用內陸保稅區、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發揮鐵、空、水等內陸口岸作用,促進產成品和料件進出口關檢便利化,降低產品外銷物流成本。
3.注意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拓展,占據加工貿易“微笑曲線”的高端,盡可能把高附加值留下
一是在品牌商層面,吸引品牌商的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全球維修中心等落地,吸引跨國公司加工貿易結算業務內遷。加工貿易結算具有網絡化、離岸金融、高附加值三大特征,還具有“結稅”、“結匯”、“結人”(提供大量與結算相關的服務業崗位)三大作用。當前我國大陸的加工貿易結算,大部分都被新加坡、香港等“自由港”吸走。這是巨大的利益流失,雖符合市場規則,但不太合理。因此,西部省(區、市)應該用足西部大開發關于鼓勵類企業執行15%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把加工貿易結算環節的增加值留在國內。二是在代工層面,鼓勵代加工企業向產業鏈的上游———研發設計拓展,實現由單純的代加工向代設計加工一體化轉變,推動OEM向ODM升級。三是在零部件層面,產成品的高附加值往往體現在核心零部件上。電子信息產業尤其如此,從價值量占比來說,芯片、液晶面板、高檔機殼貢獻的附加值非常之高。因此,吸引核心零部件廠商落地,是推動產業集群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重要突破口。
4.形成以人為本的員工服務新模式,加強社會管理創新,構建新型的和諧勞動雇傭關系
“整機+零部件”垂直整合的加工貿易模式對內陸地區以及對電子產品、通航和機器人等產業普遍適用。近年來,多個內陸城市的電子信息產業加工貿易都呈現出較好發展勢頭。重慶市依靠這種創新模式,集聚了惠普、思科等5大品牌商下訂單,富士康、廣達等6大代工商做整機,800家零部件供應商搞配套,零部件本地價值配套率達到80%,形成了“5+6+800”加工貿易全流程集群。2013年生產筆記本電腦6000萬臺,加打印機、平板電腦、液晶顯示器及服務器等各類智能終端設備共1億臺(件)。同時,重慶市在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支持下,對加工貿易結算需要的相應管理辦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引了惠普、華碩等亞太地區的結算中心從境外轉移至重慶,截至目前累計結算1000億美元,為國家創造稅收1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