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
記者:李云清 艾丹
發展是主題,發展不夠是問題,如何協調?警惕舉債風險,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把握二者關系?談論一些問題,只談其一,不及其他;只強調一方面的重要性,忽視另一方面的重要性。針對這些問題,近日,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接受了湖北日報記者專訪。
■實際上,即使在滿懷趕超中國熱情的印度、巴西等國中,乃至美國、歐洲等國精英們中,認識到并正視儲蓄、投資重要性的都不乏其人。
■考慮到本世紀初之前,中西部一些地方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的歷史欠賬很多,它們必須下大功夫償還歷史欠賬,產業轉移和內陸地區競爭的壓力更使得這一工作等不得、耗不起。
為投資正名
記者:近年來,“中國投資和出口過高、消費過低”的說法很普遍,對此您怎么看?
梅新育:我認為應該為投資正名。事實上,儲蓄和投資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始終占有中心地位。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的工業化不是建立在持續的旺盛的投資基礎之上。
人們現在講“中國奇跡”,怎么來的?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強大的投資動員能力之上。1978-2012年間,中國資本形成率(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重)在31.9%(1982年)——48.3%(2011年)之間。從2003年起,資本形成率連續10年保持在40%以上。新世紀的頭十年,40%以上的投資形成率發生在全球經濟快速增長、市場急劇擴張的背景之下,因此有助于我們抓住機遇實現飛躍?,F在超過40%的投資率是否恰當,相關問題要重視,但這并不等于過去、未來任何時候都不恰當。我們要努力減少投資中的浪費,提高投資效益,但不能與削弱投資的歧途混為一談。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很重要,但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能淪為自廢武功。近10年來,國際上對中國高儲蓄、高投資的抨擊以及對印度等國高消費率的贊譽,很大一部分不過是“忽悠”。實際上,即使在滿懷趕超中國熱情的印度、巴西等國中,乃至美國、歐洲等國精英們中,認識到并正視儲蓄、投資重要性的都不乏其人。
償還歷史欠賬等不得耗不起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政府性債務受到很大關注,對于中西部省份及城市,您怎樣看待地方發展與舉債之間的關系?
梅新育:我注意到了。近年來,中西部一些省份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投資,這樣的舉動和相關的債務負擔問題,在社會上已經不止一次引起關注,有些媒體和評論人士對此抨擊甚多,甚至給一些地方戴上了“重債城市”的帽子。
其實,考慮到本世紀初之前,中西部一些地方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的歷史欠賬很多,它們必須下大功夫償還歷史欠賬,產業轉移和內陸地區競爭的壓力更使得這一工作等不得、耗不起。
記者:這是否體現為對發展時機的把握?
梅新育:是的。中國的區域發展存在落差。東部的許多成熟產業,有喪失競爭力的擔憂,但一旦轉移到中西部,仍能重獲青春活力。我國的區域發展政策和對產業轉移的引導,又將使這一優勢得到充分、有序的發掘。近10年來,我國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固定資產投資、GDP、工業產出、進出口貿易增幅等項指標一直高于東部地區,使得這些地區在全國此類指標中所占份額持續提高,高增長地區能夠給后來者創造更多機遇。
在新一輪的發展戰略中,中西部省份擁有很多機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完善開放型經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其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全國區域發展平衡的重要內容;由于東部地區開放經濟已經相當繁榮,國內外企業界也值得對內陸地區開放給予更多關注。
正因為這樣,在新一輪競爭中,中西部省份不能錯過時機。為了不錯失機遇,適度舉債建設是必要的,也是公平的。因為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后世也將受益;通過適度舉債建設,讓后世受益者與現時建設者共同分擔建設負擔,更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