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要維持相對較高增長速度
記者:您剛才提到適度舉債是必要的,那么怎樣才算適度?
梅新育:總的來說,中西部要維持相對較高增長速度。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吸納連續不斷的投資注入。問題是,中西部地區要持續吸納投資,但投資環境還存在一些缺陷。諸如,本地資本積累不足,難以對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開展持續投入,若要舉債發展,又面臨較高地方債務水平的約束。在人力資本方面也顯得薄弱,在公共服務及管理方面與東部存在落差。這些都在妨礙中西部地區充分發揮吸納海內外投資的潛力。
那么,如何克服這些發展問題呢?應當抓住《預算法》修訂等契機,緩解流動性壓力。此外,更需要打破地方國有資本的區域藩籬,將東部國有資產重組、發展與中西部吸納產業轉移、減輕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結合起來。還要通過創新權益資本引進方式,吸收更多權益資本投入,從根本上降低負債率。
讓東部和中西部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記者:具體怎么做呢?
梅新育:基本思路是這樣的。東部地區、特別是東部各類已經成熟的開發區、園區國有投資公司在保持控股權的前提下向社會資本開放,變現部分股權獲取現金,然后以此為資本,集群“走出去”。其中,短期重點是抓住成熟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東部園區物業投資、物業管理和物業開發結成集群向合適的中西部地區成套輸出,投資、建設、管理中西部開發區、園區,為東部成熟產業轉移提供高水平的載體,幫助當地實現跨越式發展。
對某些有誠意、且急需減輕過度負債的中西部地區,可收購其已有的園區、開發區。在這個投資過程中,東部園區和地方政府可與轉入地政府簽署稅收分享協議,可以將管理輸出與接收干部交流培訓結合起來。
上述方式的基礎在于東部地區國有資產質量較高,較為成熟,在資本市場上能夠獲得較高轉讓價格;中西部地區各類開發區、園區資產則相對不成熟,資產質量相對較低,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即使向非國有資本轉讓部分股權,也難以獲得理想的轉讓價格,而且不能從轉讓中獲得自己所急需的人才、管理等資源。絕大多數投資者更熟悉東部而對中西部相對生疏,采用上述方式,中西部地區可以解決相關問題,待日后資產成熟、相關問題緩解時再行進入市場,可以獲得更好價格;東部地區則可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不妨借鑒蘇州工業園區模式
記者:您所說的這種思路和方式,有現實可能性嗎?有沒有先例?
梅新育:比方說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該園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約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突破土地資源枯竭約束,通過產業置換和園區資本“走出去”擴大發展空間。為解決這些問題,推進園區國有資產重組、發展,并與產業轉移相結合,是一個可行的突破口。
考慮園區國有資產及其調整問題,首先需要考察其資產負債結構是否處于安全區間,進而決定其調整方式與目的。如果負債率甚高,調整的目的就應當是降低和化解債務風險;如果負債率不高,調整的目的就應當是增強控制力,實現發展。
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在蘇州市和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當地居民生活和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需要為園區國有資產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提高其效率,增強其活力、控制和影響力,實現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的共同發展。
作為資本流入地區,中西部地區也可采取上述運作手法,全方位動員本地和外地社會資本轉化為實體部門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