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實力人物談文化軟實力系列1
對任何事情都要有標準
問:諸葛漪 答:余隆
編者按:一座城市的實力,既依托于經濟的“硬”筋骨,又離不開文化的“軟”血脈。打造文化這個“軟實力”,則離不開一大批實力人物的聚集與作為。今天起,“朝花·評論”將刊出上海文化實力人物談文化軟實力系列,從文化藝術的不同領域出發,為上海文化“軟實力”的精進提升提供思想、評論和謀略,并期待更多有識之士的參與。
余隆是中國最忙的指揮家,身兼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團音樂總監重任。充滿光環的職業生涯背后,他喜歡提起毛筆寫小楷,這源于年幼時家庭傳統文化教育的熏陶。
一個半小時采訪中,余隆反復強調 “標準”的+重要性,這是他青年時代留學德國最大的收獲之一。在他眼中,音樂只有好與壞之分,千萬不能給自己找解釋的理由,他害怕聽到一句話,“這件事情是不好的,但是因為……”
上海交響樂團新音樂廳9月正式投入運營。余隆把新廳比作名牌西裝,“穿西裝的人得有內涵。光有外殼不夠,內容也要跟上。 ”
帶領樂團走遍世界,余隆深感,有創意的中國作品還需要再多些,“現代音樂、現代創意、現代委約作品,我們和西方同行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誰更具備引領的理念,誰就更有影響力。 ”
靈魂和思想,永遠比包裝重要
問:今年9月,上海交響樂團搬入新音樂廳,開始2014—2015年度音樂季,會給觀眾帶來哪些驚喜?
答:我毫不夸張地說,上交音樂季是亞洲音樂盛事。它的常規形態、質量完全達到國際標準。音樂季質量決定樂團地位,每一年我們都反復權衡曲目和邀請藝術家。上交歷經135年,有了自己的新家,體現了上海這個城市對文化的支撐和關懷。新音樂季在新廳舉行,給音樂愛好者提供最高享受空間。過去,樂團無固定場地里演出,音樂季編排節目再好、陣容再強大,不停換場地、調整音響,或多或少會損害演出音色。
問:新廳運營后,會改變上海音樂業態嗎?
答:一個城市文化發展有自己的脈絡、背景、發展方向。上海是中國國際文化發源地之一,上交音樂廳的管理模式和藝術內容,或許能提供新的理念。
110伏電器接到220伏電壓下,會爆掉,只有接軌國際,讓它不爆掉,才能更有效地把中國最有價值的文化產品傳遞給世界,把世界最好文化內容傳遞給中國。我們總說文化要影響世界,要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沒有很好的職業平臺,如何讓外國人知道?交響樂只是形式,就像我們穿西裝、打領帶,只是正裝的一種形式而已,重要的是人本身的內涵。如果西裝里面的人,沒有內涵,穿得再高級,也沒有用。靈魂和思想,永遠比包裝重要。音樂業態同樣如此,建設最好的音樂廳、最好的樂團,內容跟不上、做不到世界級水平,不能把中華文化最重要、最先進、最優美部分傳遞出去,就無法達到事先預計的完美效果。
我一直強調,上交音樂廳應該是世界文化走向中國的第一窗口,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平臺,能夠做到這一點,才不負音樂廳的使命,不負上交的使命。
問:上交的雄厚實力加上新音樂廳,像一條鯰魚攪動了上海演出市場。
答:競爭才能進步。上海從開埠到今天,不斷變化,因為它時刻有競爭,這是海納百川、充滿挑戰的城市。上海歷經百年,沒有挑戰,不會有輝煌的今天。競爭恰恰是上海獨有的生態環境,每個人都要有勇氣去面對它。新廳面對的壓力,遠大過其他演出場所。音樂廳只是形態,只有優秀的演出內容能賦予音樂廳生命力,否則它永遠只是一個殼子。
問:你提到新廳同樣要面對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具體指什么?
答:廳團合一,沒有任何模式可以借鑒,對管理層是很大挑戰,需要學習摸索和爭取,夜以繼日修正。在國際上“廳團合一”的范例很多,但不一定適合中國,不能徹底照搬。上交既要和國際接軌,又要找到我們自己的特點,利用好資源,為同行提供范本和基礎。
問:理事會制度是上海文化體制改革重要一步,在上交建立理事會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
答:2008年上海交響樂團理事會成立以來,在管理專業化、樂隊職業化、運營市場化、發展國際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比如,樂團在全國率先建立理事會遴選聘用藝術總監機制,在國內率先實現音樂季演出計劃,推出符合國際慣例的預售票制度,形成亞洲一流的“上海新年音樂會”和“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兩大品牌,初次進入國際主流演出市場取得良好反響。理事會是上交改革關鍵點之一。參照國際模式,是一個好的開始。讓上交很有方向感行之有效地進行改革,而不是一種口號式的表面化的改革。上交改革在理事會領導下進行,行之有效,實打實進行。很低調務實的改革,至關重要,非常好的上海工作作風。理事會有了遴選藝術家機制,國內率先實現預售套票,亞洲第一的新年音樂會,夏季音樂節,上海交響樂團與紐約愛樂合作的樂隊學院,得到國際良好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