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中國音樂缺少有思想、能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作品

2014-05-04 09:41 來源:解放日報  我有話說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標準”

  問:上世紀80年代你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學習,剛到德國時,西方音樂文化對你有哪些沖擊與啟迪?

  答:音樂專業方面,德國教育延續了我在中國學習的知識。在德國的日子,我最大的收獲是——對任何事情都要有標準。建立標準很重要,所有工作的職業化,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去解決最復雜的問題。在我們的行業里,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壞的,要么是對的,要么是錯的,千萬不可以給自己找解釋的理由。我常常遇到有人說,“這件事情是不好的,但是因為……”所以這些不好的事情就應該容忍?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沒有標準。你這么做,行,他這么做,也行。誰也不愿意說,到底什么是對的、好的,講究一團和氣。當年遇到這種事,我嗓門會很大,現在年紀大了,嗓門越來越小。嗓門大,不解決問題,得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好的藝術家嗓門大,好的管理者嗓門小,他們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我非常幸運遇到一批批極有抱負的工作伙伴。人靠團隊工作,才能完成目標。所有和我工作的團隊,我都非常感激,他們才是真正實現標準的人,給每個城市帶來不可磨滅的行業紀念碑式的貢獻。

  問:你走遍世界音樂大國,覺得中國音樂與海外溝通,最缺失的是什么?

  答:缺作品。有思想、能代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作品,不多。創作者不能太功利,一功利,主要任務就是賺錢去了。

  今天的時代,不是東西文化差別、中國和外國的差別,而是各種文化互相闡述、比較影響力的時候。影響力,不在于東方、西方,中國、外國的區別,只看誰更有質量、更有前瞻性。因此,文化引領變得很重要,像現代音樂、現代創意、現代委約作品,我們和西方同行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誰更具備引領的理念,誰更有影響力。我們把中國有創意的理念和精髓帶到世界、影響世界,需要更有創意性的作品,然后才有能體現文化價值觀的演出。

  問:有一種說法,在西方古典音樂正在沒落,在中國蓬勃發展,你認同這種觀點嗎?

  答:在西方只有老年人聽古典音樂,這種論點有些偏激。中國人多、基數大,年輕人看起來多。同樣是30%年輕人聽古典音樂,外國十個人只有三個年輕人,中國一百個人有三十個年輕人,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我不喜歡夸張的表述,比如“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古典音樂就像所有文化一樣,屬于全人類。它發源于西方,今天在中國受到歡迎,是中國人對世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在中國,各種文化平臺更大而已。

  問:你在上海、北京、廣州分別執掌不同的樂團,如何看待三地音樂文化的差異?

  答:北京對藝術作品包容度大,北京音樂節大型作品、大型演出很多,從首演歌劇可見一斑,《指環》四聯劇中國首演在北京。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歌劇《白蛇傳》拿到普利策音樂大獎。上海精準度高,做事精準精細,夏季音樂節曲目多元,跨界輕松,讓市民有參與感。廣州聚集了武漢、四川、沈陽各地音樂學院畢業生,年輕人彼此學習、彼此欣賞,新作品接受度非常大。

  問: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它對你個人有否影響?

  答:我對民族音樂一直很關注,郭文景、葉小綱、陳其鋼都創作過很好的民樂作品。上交音樂廳開幕,我們委約陳其鋼寫新作品。去年上交音樂季委約作品《度》就是大提琴和笙合作。比如馬友友,就很具代表性,馬友友和中國的笙,雙重協奏曲,講述絲綢之路的地域風情和人文風情,2015年紐約愛樂要演這個作品是上交委約而不是紐約愛樂委約的,傳遞到紐約林肯中心。不僅僅為古典音樂觀眾演出,更多是傳遞文化信息和文化理念,文化信息的相互交換。文化誤解誤導來自于文化的不相通,別說外國人和中國人,北京和上海人溝通也可能有問題。我們貫徹一個理念,我們要利用交響樂平臺,把中華文化理念帶給全世界,不僅僅是外國形式西方形式的傳播方式。用全世界能聽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作用遠遠大過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在多元化世界里,確定自己的目標,什么樣的理念,必須符合更能體現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訴求。

  至于我個人,傳統文化對我的影響來自家庭,父母、爺爺、奶奶講的傳統文化,遠遠多過在學校學習所得。坦率講,現在學校教的電腦、數學、物理,都來自國際教育通用模式。我自己對古代詩詞的認識來自家庭。我小時候上學有毛筆課、珠算課、文言文課。前一陣我每天寫小楷,真的挺好。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