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年輕人犯錯誤,不要怕出現瑕疵
問:你覺得當代中國人的音樂生活質量如何?
答:質量一般。客觀原因是海量信息泛濫,文化選擇多樣化,不能聚焦了。現在有多少孩子獲取信息,是靠看完一本書得到的?大家的習慣是上網搜索,只看電腦屏幕里跳出來自己需要的那一段。我們當年要了解一件事,得把一本書念完了,才能總結出它告訴了你什么。今天網絡已經幫人們把全部工序做完,省略掉了。我個人認為,文化體驗變得不完整了,也許這么想過于老套,但是大部分人缺少了閱讀、寫作、思考的時間。
問:快餐式汲取信息方式,會讓你感到沮喪嗎?
答:我不沮喪。我曾經留過長發、穿過喇叭褲,父親母親不能理解我,他們覺得這不是人干的事情。今天,我也不會對我的女兒說,這是能干或者不能干的。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指責。許多人對文化沒有專注度,因為取舍空間太大了。大部分人把文化變成娛樂的,以為文化應該是輕松的,而不是沉重的話題。由于不是沉重話題,對文化的思考,缺失了。文化要思考,思考才能引領。
問:上海是中國現代音樂和音樂家的搖籃,音樂一度是這座城市軟實力的代表性的體現,你覺得音樂在提升城市軟實力方面,該有怎樣的發展?
答:《泰晤士報》報道中國有3000萬琴童。我相信,他們中有許多人在上海。比起數量,更重要的是,他們學音樂的原因是什么。音樂,為熱愛音樂、需要音樂的人準備。學音樂、聽音樂,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變成第二個郎朗,第二個神童或者偉大人物。
音樂對于人來說,是提升想象力、創造力最好的平臺。音樂沒有語言,同樣,沒有任何語言能描繪音樂。音樂所有的動力,來自內心想象力。聽音樂,想象力在成長,讓人們對音樂更加親近。音樂不具象,它抽象,抽象中充滿美感。音樂家需要創造力,觀眾需要想象力,兩者結合,是完美的一瞬間。
任何人去聽音樂會,不要告訴別人“我覺得是什么”。音樂是私人的空間,是美的精神升華、靈魂升華,是創造最大空間的藝術形式,我們培養孩子,最重要培養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現在音樂考級成績好,就能考上好中學,就像衡量城市實力,以GDP為標準。
問:音樂家在上海曾經輩出,面對城市發展的新要求,你覺得上海在吸納人才方面表現如何?
答:費城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洛杉磯愛樂樂團首席、舊金山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芝加哥交響樂團中提琴小提琴首席,都是從上海走出去的,人才在國際流動,本來就是有好處的,促進各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當城市有包容性,就有人才集聚,大到國家城市,小到單位部門,沒有包容性,就沒有創意空間,人才就會流失。留下來,說明有包容性和寬容度。我相信,“海漂”會越來越多,上海是個大碼頭,各種文化在上海都有淋漓盡致體現的機會。
問:需要我們做些什么讓“海漂”更多?
答:這么說就太功利了。人的流動都是自然形成的,某位領導開玩笑,“我們不是沒有錢,如果有《黃河》《梁祝》那樣的作品,我們一定給錢。”我不知道該怎么理解這句玩笑,這好比孩子剛出生,就要承諾他以后一定要考上哈佛,否則就不給他吃飯。藝術發展,要給時間,給充分的信任,不要怕年輕人犯錯誤,不要怕出現瑕疵。瑕疵和錯誤都是過程,都是成功之母,只有通過瑕疵、不成功,才能造就未來的成功。我對學生唯一的要求是“你得有個性。 ”
從音樂體驗、教育體驗的標桿角度上來說,上交是最早的音樂人才培養和輸出的基地、新廳特別設置音樂互動長廊,目的就是以輕松、互動音樂體驗形式打造近現代音樂史的教育基地。包括之前的地鐵角以及未來新官網的線上多媒體互動,都承載著教育的功能。另外,我們的樂隊學院全球招募、同時將為全球的音樂市場輸出人才。作為業內的標桿,我們正在積極拓展自己這部分的職能。
最重要的是具備創意性的新作品誕生。我們的藝術和管理都要多一些年輕人,讓人看到上海這座城市對新鮮血液的支持。我不繞彎子告訴你,上交、上交新廳今后將是對藝術家、年輕藝術家最有包容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