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中美兩國經濟是高度互補和相互促進的

2014-05-05 09:25 來源:文匯報  我有話說

《反思經濟制裁》著者、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霍夫鮑爾:

中美兩國經濟是高度互補和相互促進的

  對于目前尚不明朗的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的前景,霍夫鮑爾有很深入的分析和獨到的見解。為此,本報約請4月中旬訪問彼得森研究所的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中美,對霍夫鮑爾進行了專訪。

  貿易保護主義保護一部分人利益,而有損長期的整體的利益

  文匯報:您的代表作《反思經濟制裁》在中國也有譯本,是國際上對經濟制裁研究的權威資料。美國是世界上最善用經濟制裁的國家,目前它正打算對俄羅斯采用經濟制裁。請您談談您對經濟制裁的看法?

  霍夫鮑爾:經濟制裁是為改變目標國的政策,一國政府有意斷絕或威脅其斷絕與目標國傳統貿易或金融聯系的一種行為。我們研究中包括了1914年來美國對外經濟制裁的200多個案例(含21世紀發生的13個最新案例),并以此為基礎加以深度系統剖析。

  我們的結論包括很多點,比如說:所有成功的案例中,制裁與被制裁國間的貿易量平均約占受制裁國貿易總量的33%;一般來說,實力越懸殊的兩國之間,強大的那個國家實施的制裁更能達到它的意圖。同樣,貿易依存度越高的兩國之間,經濟制裁效果也是不言自明的。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對多米尼加的制裁中,成功迫使多米尼加滿足了自己的絕大部分訴求。當時,美多貿易量約占多米尼加貿易總量的56%。

  又比如說,如果制裁國提出明確而有節制的目標,成功的可能性比較高。當制裁的目的為輕微改變他國政策時,一般成功率較高(51%);當目標為更高級別的,意圖改變政權及“民主化”時成功率較低(31%)。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經濟制裁,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我們發現,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的制裁行動至少能夠取得一半的成功,然而在20世紀70~90年代之間,美國經濟制裁行動的成功率僅僅為20%。其中美國單方面經濟制裁作用的衰弱更為顯著,20世紀70年代之前美國單方面經濟制裁的成功率高達60%之多,而20世紀70~90年代之間單方面經濟制裁成功率僅為10%左右。

  隨著全球貿易的替代性越來越高以及一體化的加深,傳統的貿易制裁手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效果并不好,有時可能傷及自身。目前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對美國和歐洲來說使用經濟制裁都并不是最理想的時期。

  文匯報:在2009年的美國經濟提振計劃出臺后,您和您的研究伙伴曾強烈反對“購買美國貨”條款,并最終促成了該條款被刪除。請談談當時的情況。

  霍夫鮑爾:當時我和杰弗里·肖特教授在本所出版的《政策概要》上,發表了題為《購買美國貨:不利就業、有損聲譽》的報告。我們認為,這些條款不僅會危及脆弱的全球貿易體系,破壞美國欲在目前全球經濟危機中扮演領導者的努力,而且會產生事與愿違的后果,因這些條款而失去的工作崗位要比原想“保護”的工作崗位還要多。

  我們當時通過幾項預測和數據,說明了美國因此受到的損失要大于短期利得。比如,我們提出,若根據美國眾議院提出的只買美國貨條款,僅能為鋼鐵業增加1000個工作崗位,但一旦引發貿易戰,美國將流失6.5萬個崗位。該報告認為,這違反美國在貿易方面的承諾,有損美國的聲譽,因此呼吁國會刪除這不合時宜的條款。奧巴馬總統自己對此也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專家建言給他提供了一項有力的依據,能夠對抗國會內的反對聲音,最終促成了該條款被刪除。

  貿易保護主義始終是保護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有損長期的整體的利益。而一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會引起另一國的報復,最終變成全球范圍內的貿易戰,這不利于全球經濟走出危機。對于中國、日本及德國等出口大國來說,貿易戰爭將給本國經濟帶來致命打擊。而對于美國、英國及歐洲南部國家來說,這可能導致其徹底斷絕同外界的聯系,因來自亞洲的資金開始枯竭。如果全球貿易準則不復存在,很難判斷出口國家與進口國家孰勝孰敗。

  文匯報:所以您的立場基本是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任何形式的不合作與對抗,是這樣嗎?

  霍夫鮑爾:是的。比如,我們測算過,貿易自由化每年為美國新增加財富高達一萬億美元。現在各國國內應對經濟危機而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國內的失業率和反對黨的壓力。但這樣的貿易保護主義成本之大,超出當時做出貿易保護決定的決策者的想象。我們的許多研究和分析都支持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非經濟理性結論。

  舉例來說,2009年6月1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自中國進口的輪胎對美國本土制造商產生沖擊,建議連續三年加征特別關稅。同年9月,美國決定第一年對中國輪胎加征35%關稅,第二年加征30%關稅,第三年加征25%關稅。2012年我們對這一特保措施的效果做了跟蹤分析,發現這一措施的確保住了1200名美國輪胎工人的飯碗,但由于被迫購買其他更貴的輪胎,消費者2011年為此多支付了11億美元,相當于保住一個工作崗位的成本高達90萬美元。

  其次,由于消費者花更多錢購買輪胎,因此對其他商品的消費產生了擠出效應,由此間接影響了零售行業。研究顯示零售行業為此損失了2531個崗位,美國實際上丟失了1331個崗位,顯然得不償失。另外,由于中國對美國采取報復性措施,限制美國雞肉進口,美國農業行業為此損失了10億美元,損失進一步擴大。

  對于2008年以后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彼得森研究所曾做了相當多的量化研究和分析。在許多會議和場合,我都用這些數據告訴各國政要和學者,如果有半數以上正在程序中的貿易保護措施得到落實,全球勢將掀起自大蕭條以來所未見的保護主義報復浪潮。雖然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旨在保障本土就業,但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其他國家或會作出報復,從而使得采取保護主義措施的國家,喪失與出口貿易相關的職位數目,遠超保護主義措施所能挽回的職位數量。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