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有助于深化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切爾主義”和“里根經濟學”為代表的英國和美國的新自由主義,以及后來以“華盛頓共識”標榜的、推向世界的新自由主義,取代國家干預主義成為西方國家居主流地位的理論和政策。英國《金融時報》2009年4月30日發表吉迪恩·拉赫曼的文章,追溯了撒切爾政府在英國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包括私有化、去監管化、減稅、取消匯率管制、打擊工會力量,以及頌揚財富創造而非財富再分配。”美國《外交》雙月刊2011年3/4月號刊載南希·伯索爾和弗朗西斯·福山的文章,把里根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概括為“小政府、取消管制、私有制和低稅收”。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威廉森1989年在《華盛頓共識》一文中提出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包括實行緊縮政策、削減公共福利開支、降低邊際稅率、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貿易自由化、開放市場、外資自由流動、國有企業私有化、保護私人產權、去監管化等。“華盛頓共識”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宣言”。美國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在《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中承認,“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并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實施。”(103)
現在,西方學者宣告:撒切爾主義時代已經結束,里根經濟學已經失敗,“華盛頓共識”受到了挑戰。
在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的過程中,西方學者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向縱深發展,提出許多頗有深度的見解和判斷。如前所述,西方學界有人尖銳地指出,以為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新自由主義更像是一種宗教信仰而缺乏現實性。有人宣告,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將受到審判,美國式資本主義已經跌下神壇。有人預言,美國倡導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勢必會被人們拋棄。有人十分肯定地宣示,在20世紀輝煌一時的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正在被丟進21世紀的灰燼中。
(七)西方在“重新發現”馬克思活動中探索資本主義的“出路”,更堅定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和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仰
“改革”一詞現在經常出現在西方媒體刊上。在這場嚴重的危機中,西方各階層人士都認為資本主義需要而且必須改革。但是,資本主義改革的目標是什么?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利益訴求各異,因而對改革目標問題的回答迥然不同。這在西方各國國內如此,在世界論壇上也是如此。
美國學界和政界現在都有人認為“美國模式”逐漸走向衰落,“中國模式”正在興起。美國前副財長羅杰·奧爾特曼說,這場經濟危機使得“美國模式”陷入困境。美國外交學會研究員喬舒亞·柯蘭齊克發表了《為什么“中國模式”不會消失》一文,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適應能力”,正在“挑戰西方‘正統’模式”。(104)另一種說法是,“北京共識”看來正在“損害”“華盛頓共識”并迅速流行起來。持這一說法的是最初提出“華盛頓共識”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威廉森,而“北京共識”的最初提出者美國學者喬舒亞·庫珀·雷默則試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較為積極的解釋。
在世界經濟論壇和世界社會論壇上,發展模式問題都成為會議的主題。
第42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于2012年1月25~29日在瑞士達沃斯舉行,會議主題是“塑造新模式”。論壇主席施瓦布警告說:“試圖使用過時的制度解決現實問題,只能使世界陷入新一輪危機。”他提出:“經濟危機凸顯資本主義制度亟待改革。”(105)尋找未來世界經濟發展新模式成為與會人士爭論的焦點,由于各國各界與會人士立場和觀點分歧,爭論無果而終。
與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唱對臺戲的世界社會論壇同期在巴西阿雷格里港舉行,出席這一論壇的有幾萬名反資本主義斗士。在反對資本主義制度這一主題上,與會人士意見一致。然而在用什么新模式取代資本主義模式這一問題上,也沒有達成共識。
西方國家目前的兩種“發展模式”或兩種“共識”之爭,實質是關于現存生產關系適應和不適應生產力狀況的問題。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適應和不適應的狀況,毛澤東說: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就資本主義社會本身來說,現在還能使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但是,同社會主義制度比較起來,就很不優越,而且日益走向沒落和完結。
在西方“重新發現”馬克思的人士中,有的認為“市場社會主義”可能是目前能達到的最好狀態,但不是“最終目標”;有的主張“要用社會主義來推翻資本主義”;有的提出“要重新提倡共產主義”。
西方國家和國際論壇各界別人士和許多有識之士對資本主義“出路”的探索,從不同方面給我們以啟示,使我們更堅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心,更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
市場經濟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如果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制度相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經濟危機,直至發生系統性危機。如果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也就是說,如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有可能避免經濟危機,避免系統性危機。根本原因在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只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就可以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只要保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就可以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的適當結合,避免無政府狀態的破壞性后果。毛澤東說的對:“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由于它的所有制性質決定的,而不是價值規律決定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所以沒有危機及其‘毀滅性后果’,這也不是由于我們掌握了價值規律,而是由于社會主義的所有制、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全國有計劃地進行生產和分配,沒有競爭和無政府狀態等。”(10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當然,對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
原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2014年第1期。本文大量引用了國內外許多報刊、期刊和書籍的資料,由于編輯期間吳易風教授眼疾復發無法親自校訂,而本刊編輯部人力有限也無法全部按照引文格式予以修正,只能提供引文所載報刊、期刊名稱和日期,而缺省了引文的具體題目。作者和編輯部特此說明,并向廣大讀者致以誠摯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