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4][5][美]查默斯·約翰遜.通產省與日本奇跡[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2][美]諾姆·喬姆斯基.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3]Manuel Castells. Four Asian Tigers with a Dragon Hea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Asian Pacific Rim[M]. Newbury Park, Ca:Sage, 1992.
[6]王一江.國家與經濟——轉型中的中國市場經濟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茅銘晨.政府管制法學原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8]Amiya Kumar Bagchi. The Post and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J]. Journal of World-System Research, 2000, Vol. 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
[10]江紅義.國家自主性理論的邏輯——關于馬克思、波朗查斯與密里本德的比較分析[M].北京: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11]任勇.國家自主性:政治發展中的一個變量[J].重慶社會科學,2004,(3):133~136.
[12]張勇,楊光斌.國家自主性理論的發展脈絡[J].教學與研究,2010,(5):46~52.
[13][14][美]亞歷山大·格申克龍.經濟落后的歷史透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5][英]張夏準等.富國陷阱:發達國家為何踢開梯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