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院院長 李君如
重視第三次工業革命提供的機遇在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鄧小平同志特別重視科學技術革命為我們提供的歷史機遇,也特別重視科學技術革命對我們提出的挑戰。從機遇的角度來講,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機遇。由此可見,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也具有政治上的意義,在經濟和政治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這次新工業革命和以往的蒸汽機革命、電動機革命確實不一樣,個體的作用很大,但這一革命形成的生產依然是社會化生產,只不過這種社會化生產是以更強調數字化信息化過程中人的個體作用為基礎的,是充分展示個性化特點的社會化
社會主義所賴以建立的社會化生產,是充分發揮個人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社會化生產。因此,這一場與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相聯系的新工業革命,對于社會主義,特別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如果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真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能給世界帶來巨大變革的話,那么,我們必須關心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關系。因此,在研究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問題時,有一個大問題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的,這就是:撲面而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可能會給社會主義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來怎樣的歷史機遇和挑戰?
正視生產力領域出現的大變化
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跟蹤社會化生產的發展趨勢和特點。這是馬克思主義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跨越,一個基本原因,是伴隨著社會化生產的發展及其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加劇,無產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一個根本的動因,是因為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生產關系已成為社會化生產發展的桎梏,社會化生產及其階級代表無產階級已成熟到能夠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因此,何謂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因社會化生產而生,是以社會化生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是適合社會化生產發展要求、并能夠推進社會化生產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這里的社會化生產,既包括“物”的意義上的社會化生產,如大機器生產,也包括“人”的意義上的社會化生產,即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發展。
這些決定了,研究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重視社會化生產的研究。根據威廉·李卜克內西的《憶馬克思》記載,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就曾預言“蒸汽大王在前一個世紀中翻轉了整個世界,現在它的統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種更大無比的革命力量——電力的火花將取而代之”。列寧也在電氣化來臨的時候,提出蘇維埃加電氣化即共產主義。事實上,從蒸汽機到電動機,從原子能的利用到信息化的出現,社會化生產的每一個進步都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考驗著社會主義及其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歷史也說明,社會主義只有順應社會化生產的每一新變化新進步,特別是順應鄧小平同志說的“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要求,才能保持不斷的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而如今,這個要求就體現為我們正面臨著的一場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相聯系的新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2011年9月,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結合基礎上的新經濟即將到來。2012年4月,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刊發的有關“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組稿也認為,一種建立在互聯網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結合基礎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向我們走來。其重要特點,就是網絡化制造或數字化制造。3D打印機就是這場新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和世界范圍的廣泛討論中,專家對這一革命究竟是工業革命,還是產業革命抑或技術革命,尚未形成共識。但大家對正面臨著一場生產力領域的大變化已是共識。而且,這個生產力領域的大變化,是與互聯網和數字化信息技術相聯系的,也已成為共識。令人高興的是,生產力領域這次革命,是科學技術直接成為生產力的生產力革命,而不是以往科學技術要經過應用轉化才成為生產力的生產力革命。也就是說,鄧小平當年所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已經成為現實。而這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的重要歷史條件,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觀點。
這也是要討論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義的重要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