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第三次工業革命提供的機遇
在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鄧小平同志特別重視科學技術革命為我們提供的歷史機遇,也特別重視科學技術革命對我們提出的挑戰。今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必須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
從機遇的角度來講,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機遇。
首先,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我們由于錯過了機遇導致落后挨打,后來經過不斷努力,我國現已到達工業化中后期。記得第三次工業革命初露端倪時,我們就在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就提出要把工業化與新科技革命結合起來,進而提出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一直到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一條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道路。今天,更自覺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結合起來,對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對于推進跨越式發展、加快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有重大意義。
其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并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和動蕩期。國際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既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不斷發展的結果,也是世界經濟調整和轉型的結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治理”問題出現了,隨之G20出現了。中國也順勢從世界的邊緣進入世界中心舞臺,直接參與了全球治理。需要研究的是,這樣的結構將向哪個方向發展,誰將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突出的作用。而問題的答案,則將取決于誰能最成功地在世界經濟調整中把握先機和主動權。我們注意到,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找到從當前危機中走出來的出路,把注意力放到與數字化信息技術相聯系的新工業革命上。而我國經濟發展的真正軟肋在科技,這場正在到來的新工業革命將使得我國可以在新的起點上改變這種落后的狀況。因此,我們要加大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力度,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及時、果斷地學習、吸收和利用這場新工業革命的最新成果,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置于最先進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之上,使得我國在全球治理中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次,第三次工業革命為我國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由于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與信息化相聯系的,而信息化特別是互聯網的一個巨大特點,是能夠以扁平的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突破縱向的等級的社會體制的束縛,從而使得最大多數的公民能夠獲得平等的知情權和話語權。這一特點,為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也為多元主體通過民主和法治的形式治理國家和社會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由此可見,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也具有政治上的意義,在經濟和政治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