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流轉的方向
記者:農地本身的流轉也是備受關注的問題,您認為農地要不要流轉?
華生:農地要不要流轉?要!我們分地到戶的時候,一家就幾畝地,一家幾畝地怎么改善農民生活、怎么舒緩城鄉壓力?肯定流轉,所以土地流轉方向是對的。
記者:農地流轉的對象應該是誰?
華生:農地流轉給誰,這是真正的難點,也是真正的一個焦點。農地流轉給誰,現在說的是要向大戶、家庭農場、工商企業、農民流轉。表面上沒有歧視的背后,實際上主要流轉到了實力雄厚、地方政府支持的工商企業手中。但是這樣的人會真給你去種糧食嗎?大規模流轉農地去種糧食,那基本上不可能,經濟上不劃算。我去看過一些地方,唯一還能種的就是種子糧,因為種糧的價格是一般糧的好幾倍。所以農地流轉關鍵在于流轉給誰,而這個方向本來應該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應當主要流轉給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民。
一個村子里面,很多人進城了。現在我們中央提出來“三個1億人”的安置計劃,安置了以后,他們的土地一定要流轉,流轉給誰,應該是流轉給沒走的人。流轉給沒走的人,他的經營會擴大,規模經濟顯示出效益來,收入才會提高;整體收入上去見效益了,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縮小城鄉差距的目標,跟三中全會提出來的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才相吻合。
記者:農地流轉的規模應該如何界定?
華生:中國農地流轉到最后,農戶平均規模就是幾十畝地,這不是我們的愿望決定的,是中國人口跟土地的關系決定的。中國現在20億畝耕地,假定城市化過程中一畝都不少,最后城市化率20年、30年以后80%,還有20%的人在種地。那20%的人,它也是好幾億人,就是10%的人,也是1.5億人,那也是30年以后的事情。20億畝地給1.5億人,一人也就是10來畝地,一家5、6口人也就是幾十畝地。那么多大戶去種幾千畝地、上萬畝地,其他所有的人都干嘛呢?這個問題是要回答的。你沒有那么多地,甚至連家庭農場,中國也搞不了。只有人多地少的地方可以搞家庭農場,所謂家庭農場好賴也應該有百八十畝地吧。
我們看日本、韓國、臺灣,跟我們差不多,人均土地,人和土地的關系都差不多1畝多地。日本除了北海道有家庭農場,其他都叫專業農戶;幾十畝地,只能叫專業農戶成不了農場。不是日本人不想搞農場,它沒有美國那么多地。所以在農地流轉問題上,不能頭腦發熱,不能搞大躍進。考慮我們人口和耕地的關系,最后能搞多大的規模,這不是拍腦袋想搞多大就搞多大,這是我們在農地流轉中要注意的問題。
記者:據統計,我們現在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已經流轉了,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流轉到了工商企業,包括信托資金也要到農村去。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華生:規模流轉土地的絕大部分都是非糧化非農化,這是一個要重視的問題。日本是長期禁止工商企業下鄉買地。這個禁止不是來自政府,是應農民的要求,農民不希望別人來跟著自己競爭。農民要求這個土地應該讓我們來種,不能讓工商企業把地都搶走,把我們的生態環境搞惡化了。美國的農業也是禁止工商企業去買地,也是源于美國農民即農場主的力量。
中國沒有那么多地,一共就20億畝地,除以13億人,一個人只有1畝多地,90%的人進城以后,也搞不成農場。所以土地流轉方向是正確的,沒有問題,我們轉讓給誰,這個問題恐怕要想好,這是個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