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史學的求善訴求與傳統史學之道德批判的省思

2014-05-15 09:13 來源:《人文雜志》2013年12期  我有話說

  注釋:

  ①班固:《漢書》卷30《藝文志》,中華書局,第1732頁。

  ②參見劉家和:《先秦史學傳統中的致用與求真》,《史學、經學與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4-30頁。

  ③司馬遷:《史記》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華書局,1959年,第876頁。

  ④[德]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何兆武、張文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0-11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頁。

  ⑥《亞里士多德全集》中譯本第8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頁。

  ⑧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749頁。

  ⑨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馬其旭校注,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3頁。

  ⑩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第76頁。

  (11)[美]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陳新譯、彭剛校,譯林出版社,2004年,《序言》第4頁。

  (12)Frank Ankersmit, Sublime Historical Experie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1. 轉引自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研究工作報告《從“后現代”到“后-后現代”——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轉型問題研究》,報告人:董立河,第54頁。

  (13)[德]威廉·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羅達仁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94頁。

  (14)《后漢書》卷62《荀韓鐘陳列轉》,中華書局,1965年,第2061-2062頁。

  (15)《北周書》卷38《柳虬傳》,中華書局,1971年,第681頁。

  (16)浦起龍:《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2頁。

  (17)參見劉家和:《論歷史理性在古代中國的發生》,《史學、經學與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1-54頁。

  (18)阮元:《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40頁。

  (19)相關論點參見劉家和:《先秦史學傳統中的致用與求真》,《史學、經學與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4-30頁。

  (20)張載:《張載集》,中華書局,1978年,第376頁。

  (21)按關于陳亮與朱熹之間的“王霸義利之辨”,陳傅良《答陳同甫三》分析云:“‘功到成處,便是有德;事到濟處,便是有理。’此老兄之說也。如此則三代圣賢枉作功夫。‘功有適成,何必有德;事有偶濟,何必有理。’此朱長之說也。如此則漢祖、唐宗賢于盜賊不遠。以三代圣賢枉作功夫,則人力可以獨運;以漢祖、唐宗賢于盜賊不遠,則天命可以偶得。謂人力可以獨運,其弊上無兢畏之君;謂天命可以偶得,其弊下有覬覦之臣。二君子立論,不免于為驕君亂臣之地,竊所未安。”陳傅良從邏輯上分析了朱陳各自的觀點所可能引出的政治后果:按陳亮的理論原則,很能出現完全沒有任何道德敬畏心理的皇帝,即“上無兢畏之君”;而按朱熹的理論原則,則任何大臣們都可能借口皇帝行為不夠道德,而起廢立之心,謂“下有覬覦之臣”。如此分析,顯然陳亮的觀點是為君權張目,朱熹的觀點則在約束君權。參見[美]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聯書店,2004年,第19-24頁。

  (22)《史記殷本紀集解》引劉向《別錄》云“九主者,有法君、專君、授君、勞君、等君、寄君、破君、國君、三歲社君,凡九品,圖畫其形。”(《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第94頁。)“九主”的分等與謚法制度,皆是群臣對歷史上的君主進行嚴厲而正義的事功道德評判。

  (23)《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714頁。

  (24)《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華書局,1959年,第3297頁。

  (25)《荀子》曰:“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以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生,是禮之所以起也。”見《荀子》卷13《禮論篇》,按關于儒家學說中仁與禮的關系,按《論語·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其詳亦參見劉家和:《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古代中國與世界》,武漢出版社,1995年,第377-398頁。

  (2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27)《論語·顏淵第十二》,《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503-2504頁。

  (28)《孟子·滕文公》上,《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705頁。

  (29)王國維:《觀堂林集》卷10《殷周制度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2頁。又關于禮與中國文化,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曾這樣說:“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定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詳見氏著:《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頁。

  (30)[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312頁。

  (31)《孟子·滕文公》下,《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2714頁。

  (32)歸有光:《震川先生集》卷2《卓行錄序》,《四部叢刊》本。

  (33)《責任的重負:布魯姆、加繆、阿隆和法國20世紀》,章樂天譯,新星出版社,2007年。

  (34)《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30頁。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