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海”既是客觀因素使然,也是個體理性計算的結果
主持人:我國素有“官本位”傳統。絕大多數人加入公務員隊伍都不是誤入歧途,而是有強烈的主觀意愿。那么辭官者為何會背棄初衷、“下海”另謀發展呢?
謝寶富:“干部下海”既是客觀因素使然,也是個體理性計算的結果。辭職“下海”的官員大體可分兩類:一類是入職年頭不久的年輕官員,另一類是堪稱官場“老油條”的中老年官員。前者大體以職位較低、沒什么實權而又提升空間有限或自覺不適應官場生活者居多;后者反而以有一定職位及實權但提升同樣受阻者居多,因為職位較低、沒什么實權和資源的中老年官員不僅在官場上沒什么市場,而且在商場上同樣難受歡迎。
第一類“下海”者的動機大多相對單純,既然官場提升受阻,或自覺不適應官場,或既無腐敗機會(或不敢腐敗)又不甘清貧,還不如趁自己尚年輕,早點辭職再出發,“下海”另辟新天地。第二類“下海”者中雖同樣不乏動機單純者,但也確實夾雜著某些動機相對復雜者。一些漸顯老態、實權在握而又提升空間有限的中老年辭官者之所以備受企業家、商人甚至大學、科研院所歡迎,真實的原因怕不在于其經驗、素質、能力和社會影響力,更不在于其年齡優勢,而在于他們通常能在“官場”與“商場”之間架起一座利益輸送的橋梁,發揮企業“駐京辦事處”般的作用。
第三波下海潮被一些人視為拴著保險帶、套上救生圈的干部下海
主持人:在市場經濟初期,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鼓勵干部下海,還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其效果如何?
李春成:經濟發展既是老百姓對于官員的最大期望,基本上也是國家干部被考核的第一標準。在21世紀初,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經濟,使出了“干部下海”以“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這一招。正因為是為了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發展,所以,這種下海往往是留有歸路、官帽猶存的“半下海”,有人稱之為拴著保險帶、套上救生圈的干部下海。這一方面是為了增加政策吸引力,二是解除“勇士”們的后顧之憂。
吉林省榆樹市市委2003年“1號文件”宣稱,從2003年3月1日起,至2005午3月1日止,市委決定在干部中開展“離職鍛煉、建功立業”活動。當年3月,有1300余名公務員,在“保留身份、保留職務、保留待遇”的政策承諾下,帶薪下海經商。
湖南省人事廳2003年7月出臺的旨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民企人才政策”令人更為安穩無憂。該政策規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公務員可以領取工資補償,到私營企業上班。
事實上,全國上下很多地方都出臺了諸如此類的“經濟”下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