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當前干部下海引發的道德困境
無論是繼續從政為官,還是下海經商,都有得有失,由此形成所謂的“雙重趨避沖突”
主持人:近年來,黨政機關干部下海經商現象日趨增多,社會各界的評論此起彼伏。就下海干部來說,他們有何焦慮和困惑?
李春成:在集體主義利他主義占據道德評價優先權和話語主導權的中國,辭官下海者必然體會到某種負罪感、不忠誠和自私。因此,他們由內而外感到道德虛脫,對自己的行為缺乏道德肯定。給人的印象是,盡管權利在他們那邊,他們卻因負罪感躲躲閃閃。其表現是不敢為自己的權利大聲辯護,甚至,有的當事人自己也未必真的確信,辭官下海是他們的權利。
對于干部來說,無論是繼續從政為官,還是下海經商,都有得有失、有利有弊,由此形成所謂的“雙重趨避沖突”,致使某些干部心猿意馬、猶豫不決。然而,真正令那些已經或意欲“下海”的干部感到焦慮和困惑的,不是這種個人利益得失之權衡,而是親戚朋友的不理解,社會輿論、相關黨政領導對于干部下海的各種評說和莫衷一是:有唱贊歌的,有唱反調的。
主持人:具體評說都有哪些?
李春成:有的認為這是新時代的新生事物,有的認為這不啻是時代精神的倒退;有人認為這有利于國家機構精簡,是對黨的政策的支持,有人認為這是對黨和國家的背叛和“忘恩負義”;有的認為這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弘揚市場經濟倫理,有的認為這是一種“期權”行為,會擾亂市場競爭,影響很不好。于是,從當事人到親戚朋友,從社會輿論到官方意見,從新聞記者到專家學者,各執一詞,相互間充滿著道德分歧和倫理悖反。
還有人懷疑,下海干部中可能有兩種人:一是“洗錢”者,即利用下海將官位上以各種方式撈取的“黑錢”凈化。二是“權力兌付”者,即干部在“下海”之前已經用權力給足了老板們好處,懾于黨紀政紀法紀,沒有將權錢交易及時兌現,留待“下海”之后兌付已經談妥了的回報。于是,權力變成了一種“期權”。有人質疑:商業人才價值需要市場的檢驗和評估,有的辭官下海者憑什么初來乍到就能拿50萬甚至更多的年薪?!如果假給,則有洗錢的嫌疑;如果真給,則難免期權兌現的嫌疑。
干部下海是一種敗德行為,還是一種社會進步
主持人:有人認為,干部辭職下海,不僅會給本地或本部門的工作造成被動,而且從人才培養、管理角度來看,對國家和集體造成的“隱性損失”也是巨大的。對此,您怎么看?
李春成:這個觀點往往能得到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黨政機關干部和比較看重忠孝傳統的老百姓。他們往往比較強調“知恩圖報”、“從一而終”,強調“公”高于“私”、集體優先于個體、紀律超越權利。因此,干部下海就被視為缺乏組織紀律觀念、見利忘義、缺乏忠誠感。這種觀點的背后實質上是一種“官本位”、“政府本位”,似乎只有“當官”才能為公共利益服務,只有政府才是人民利益的唯一的合法的代表。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干部下海就等于由公而私,等于拋棄公共利益專營個人利益。總之,持這類觀點者認為,干部下海是一種敗德行為。
與“敗德行為”論相反,有人認為,機關干部能辭官下海,本身就是一種進步。首先,干部下海是對“官本位”思想強有力的挑戰,對于人們解放思想、正確對待公共權力無疑是一貼好藥。其次,干部下海對于社會進步也有深遠的意義。此外,干部下海“對改造中國文人身上的官場人格是有利的”。通過這種典型的社會角色轉換,可以促進人們的價值觀念的轉換——由權力價值中心變換成金錢價值中心,深化對誠信價值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