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與社會信任
不言而喻,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社會轉型速度明顯加快。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一方面大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由于短時間內的快速發展,迅猛的財富增長對原有的社會管理體制、權力運行體制、分配體制造成了嚴重擠壓,以權力和金錢為主導的社會潛規則正在顛覆我們一直倡導的核心價值,破壞了社會信任環境,侵害個人道德誠信,結果是誘發社會矛盾,社會亂象凸顯。因此,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才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目的就是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促進社會信任,通過制度環境強化個體的道德誠信,為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價值和制度保證。這就是說,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是新發展階段、新歷史時期、新形勢下構建社會信任體系和實現道德誠信的根本要求,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和保證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環節。沒有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長治久安。
從社會哲學的高度來看,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話語體系”中的一個關鍵詞,是一個社會政治文明的標桿和尺度。如何構建一個在道德上、政治上值得追求的社會,同時又在實踐上可行的公平正義原則,并通過公平正義來規范社會結構,培育社會信任體系,強化人的道德誠信,是幾千年來文明社會政治哲學討論的主要議題。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公正論》中說:“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認為公正的本質內涵是社會制度的公平正義,沒有最基本的社會公平正義,就不會實現社會的普遍公正原則。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轉型期,中央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總體目標相聯系,既是對人類政治文明史深刻反思的結果,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發展實踐的深刻總結。這不但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改革提供了基本方向,也為我們從社會主義價值高度和制度環境建設的角度構建社會信任體系及個體道德誠信形成提供了基本途徑。
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是充分理解中央提出社會公平正義這一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關鍵,也是我們從制度層面推進社會信任體系建設并進而形成道德誠信的關鍵。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改革逐步深入,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基本表現形式就是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突出,成為深化改革和構建社會信任體系的障礙,這也是道德誠信滑坡的基本原因。因此,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好的制度或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至關重要,是建立社會信任體系和養育道德誠信的基礎。用好的制度鼓舞人、激勵人,是現代社會“政治社會化”的一個基本方法。由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呈現出開放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也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社會信任和“誠信流失”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近些年來發生的許多社會突出矛盾和熱點問題,大都關涉社會信任和道德誠信問題,如:貧富差距、司法不公、權力腐敗與濫用、經濟欺詐、各種造假、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冷漠、見死不救等等,都說明人與人、人與社會、公民與政府以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誠信預期”和“交往互信”等“社會品格”正在不斷下降,社會普遍的“精神貧困”與“情感麻木”正在侵蝕社會誠信的基礎。誠信、合作、公正等“社會資本”似乎正在變成我們這個社會的稀缺資源。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確實非常復雜,但根本原因還是由于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缺失所造成的。因此,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目標,通過打造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構建社會信任體系,強化道德誠信的制度環境,是推進社會主義社會秩序和安全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