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必須確立政府的公共屬性地位,制定對公權力約束的框架。政府消失的權力說到底是一種公權力,這種公權力可以簡單概括為六個公共:即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共秩序,承擔公共責任。政府的上述公共屬性,決定了它的作為主要在公共領域而不是私人領域。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由于政府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再加上國有企業不是集中在公共領域,而是涉及到眾多競爭性領域,客觀上為我國政府公共職能的界定帶來一定困難。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即使像我國這樣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即使國有企業涉及諸多競爭性領域,也需要將政府的職能嚴格界定在公共領域,減少政府權力,建立比較科學合理的權力結構,探索對公權力有效制約的制度框架。這一點尤為緊迫。
簡政放權后,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責。減少行政審批,政府向市場和社會放權,無疑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點,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放棄宏觀調控和對經濟社會的必要監管。在宏觀調控方面,政府要把重點放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和戰略、注重政策的協調、保持宏觀經濟穩定上;在市場監管方面,要認真研究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后,如何防止出現監管真空,既要釋放經濟社會的活力,又要維護基本的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只有這樣,政府才可以說是真正地全面履行自身的職責。
三、社會如何評價本屆政府的行政改革
為了比較真實地反映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了解各方反應,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行政改革藍皮書”課題組從20 1 3年5月開始,圍繞本次行政體制改革特別是轉變政府職能這個核心,在全國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下是對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問卷樣本的設置及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2013年問卷的發放范圍,比201 2年有了明顯的拓展,涉及被調查人群的范圍,除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以外,還擴大到國有企業、社區等不同層面的群體。本次共發放問卷547分,收回有效問卷499份。范圍廣、學歷高、代表性強是本次被調查對象的重要特點。具體來說,收回的499分問卷中,包括中央、省、市、縣、鄉鎮等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黨政機關公務人員236人,事業單位人員110人,國有企業人員97人,另外還包括少數民營企業、合資企業人員,城市普通居民以及困難戶、弱勢群體成員等。從被調查人員的職務狀況看,正廳級及以上領導干部11人(2.2%),副廳級領導干部75人(15.03%),正處級50人(10.02%),副處級116人(23.25%),正科級123人(24.65%)。在上述擔任一定職務的人員中,除了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人員外,還包括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本次調查問卷共包括37個問題,除前5項主要涉及被調查者個人的基本信息之外,實際回答的問題共32個,基本分為五大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