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模式的實質在于理解國家治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我們可以借助一個經過簡單修正的新古典生產函數加以表示:Y=O(G, M, C)F(r, l, k, a…)。在這里,Y表示一國的總產出;F為生產函數,r,l,k,a分別表示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等;G、M、C分別表示政府、市場和公民個人三大制度系統和治理手段,它們綜合作用所形成的國家治理秩序O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類似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他們將共同推動社會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擴張,從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
對國家治理模式的重構要使之從單一型治理向多元復合型治理、從集權型治理向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型治理、從封閉型治理向開放型治理的三重轉變,最終使得中國國家治理模式從政府嚴格排擠市場并深入滲透和控制社會的全能主義國家治理模式邁向政府、市場與公民個人三元并存與互補的現代國家治理模式。
重構國家治理模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
中國的國家治理模式不是一般的國家治理模式,也不是照抄照搬國外的國家治理模式,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容改革開放時代精神下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國家治理模式。這樣的國家治理模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訴求。
從國家治理來看,政府必然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己任構建制度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這就是說,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國家治理著重提供制度支撐,構建好的制度體系,提升國家機器的治理能力,以建立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秩序下,國家富強、社會民主、人民安居樂業,這不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嗎!
從社會治理來看,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質內容就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這種市場經濟不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而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一市場經濟活動中,如何處理好國家與市場的關系,特別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為其提供了信念前提。
從公民個人治理來看,時至今日,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個落后的舊中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是要從一個大國變成一個世界經濟強國,發展依然是硬道理。在今后的發展中重點不僅是物質的,而且是意識的,從精神層面提升中國國民的綜合素質,使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深入到中國文化之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
總之,現代國家治理模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重構現代國家治理模式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