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大學 徐 東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大型農業經營單位為主體,帶動個體農戶增產增收的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務農人員老齡化、土地經營方式粗放、農民組織程度低、農村人才流失嚴重、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突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型農業經營方式、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加強政策引導,發揮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對于發展中的農民合作社,創新政府資金支持形式,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規范、效益明顯的示范社,因地制宜地發展多樣化的農民合作社。從建立適當規模的土地合作農場入手,逐步實現由松散的合作農場向專業化的合作社過渡;從維護農戶利益出發,尊重農戶意愿,逐步實現農戶利益的增加和農場整體效益的最大化。與此同時,應加快培育職業農民。加強現有務農人員培訓,使之盡快實現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轉變。吸引外部人才,在完善“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吸引高素質人才投身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立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并使之與當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相協調,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水平相適應。積極探索農業經營新模式,促進公司化、園區化的農業實驗區發展,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優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制度改革。農業規模化經營是發展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的前提。應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使土地由分散化經營向規模化經營轉變,提高組織化程度。應分步穩妥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確權、土地流轉監督、規模化組織和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優惠政策實施等,以此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適度推進和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的發展。
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科技是提高農業規模經營效率的重要因素。應強化政府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科技創新,吸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幫助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政府應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引導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二是加強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應根據各地實際,扶持農產品購銷大戶,以帶動個體農戶的農產品銷售;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三是加強農業金融保險體系建設。一方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地方政府和大型企業出資建立擔保基金,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供資金保障;另一方面,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農業保險,提高保費補貼比例,降低農業生產面臨的自然環境、市場變動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