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我國古代的“成人”禮儀及其現實意義

2014-05-30 09:27 來源:人民日報  我有話說
2014-05-30 09:27:32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責任編輯:李貝

  作者: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楊朝明

  我國古代非常重視“成人”禮儀,注重發揮其在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中的教化功能。我們今天開展青少年人格養成教育,可以認真研究傳統“成人”禮儀,借鑒其合理成分,使之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孔子和早期儒家學者的“成人”觀

  孔子和早期儒家學者常常提到“成人”這一概念。孔子強調“仁”。在他看來,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是“成人”的基本要求。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會義務和責任意識的“成人”。人要“成人”,就應當“仁”。所以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同時孔子認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也就是說,人之為人在于有“仁”心,脫離純粹的自然狀態,懂得“修身”“親親”“事親”。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學者看來,“成人”首先是“有知識的人”,即對社會有基本認知。但“成人”與“成人之行”又有所不同。一個人有了知識,具備了“成人”的基本素質,然后再接受仁義禮樂教化,才能具備“成人”的德行。孔子認為,具備“知”“不欲”“勇”“藝”等素質,也就是說聰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無畏、多才多藝,還不可謂之“成人”。只有見到財利想到道義,見到危難勇于擔當,長期困頓卻不忘平生之志,這樣的人方可謂之“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學者特別強調禮樂對于“成人”的教化作用,認為僅僅具有某種技能或某方面的素質,并不等于解決了“做人”的問題;沒有禮的約束、樂的熏陶,人們不僅不能“成人”,還可能喪失一些原本可貴的品質。

  周代“冠禮”與“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學者對“成人”的認識,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開始,我國就有了比較完備的“成人”禮儀: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一般說來,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諸侯、大夫的冠禮則相對較早。女子一般十五許嫁,許嫁則笄;如尚未許嫁,則二十而笄。

  西周時期的教育體制已經比較系統。當時人們一般在八歲入小學,開始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及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這些都是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到十五歲時,貴族子弟、民之俊秀都要入大學,由老師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一個人經過十幾年的學習,才能由少年而成青年,由不諳世事的孩子變成能夠承擔社會義務的成年人。

  男子行“冠禮”,標志著“成人”階段的開始。“冠禮”的意義在于“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即拋棄孩子氣,形成和鞏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禮”之后,人們開始享有“成年人”的權利,并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冠禮”是對人們“成年”的認可,是人們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標志。

[責任編輯:李貝]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