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篇 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減速
主講嘉賓: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
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 王小魯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張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善同
最近中國經濟GDP增長速度在發生變化,是否用GDP這個度量來看中國經濟也引起了很多討論。作為中國經濟一個比較中心的度量指標,GDP在引入之初確實發揮過很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新的問題是,經濟活動最后是要讓國民分享成果,而不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增長速度……在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時候,不光要注意速度,還要注意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目前已經到了這個發展階段,應該把質量放到速度的前面來做思考。
在上海論壇分論壇“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高增長的終結?”上,與會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是結構變化的結果,未來將走入適度增長階段。
經濟正迎結構性減速
問:中國經濟走到目前的階段,原來通過改結構加速增長的這條路是否還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繼續加速,還是這些結構因素會導致增長減速?
張平:2013年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性事件,那就是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這表明,工業化主導的時期正在結束。而今年第一季度服務業的增長高 達49%,顯露出高歌猛進的勢頭。
中國進入到結構性減速階段。事實上,資源配置到第三產業的比重越高,整體勞動生產率會下降,因為第三產業的實質速度相對較低。那么,第三產業不發展行嗎?不可能,它是需求所致,不是可以隨意改變的。這就意味著,在中國產業結構所處的現階段,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持續改進勞動生產率,而不應該去爭論哪個產業更好。
王小魯:從近期的經濟增長狀況來看,從2011年開始,2012、2013年經濟增長基本呈下行的態勢。從2010年10%以上,逐級下降,今年第一季度已經降到了7.4%,顯著低于長期以來10%的增長率。在全球掀起金融風暴的時候,中國曾一度采取大規模的政府投資,以強刺激的方式拉動了經濟增長,但是隨后出現一波趨緩說明,經濟自身有一種內在的結構性的趨勢導致下降。
那么,經濟下行到底是什么原因?在我看來,并不存在供給障礙,中國不缺銀行存款、外匯儲備,勞動力供應量等。其實,問題出在需求障礙上。長期以來,國內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費的增長一直是滯后于經濟增長的,導致的結果是最終消費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滑。在這種情況下,內需不足,經濟要靠外需來拉動。然而,現在各行各業都出現了產能過剩問題,而且很多行業甚至是持續多年過剩,例如鋼鐵、水泥等。
值得關注的是,需求能不能靠投資來拉動呢?事實上,國內居民儲蓄率太高,資本形成率太高。如果還依靠老路子,通過擴大投資來刺激經濟,恐怕難以帶來好的結果。如果不進行結構調整,經濟下行趨勢就有可能演變成一個長期趨勢,而且還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李善同: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四個拐點。第一個拐點是經濟增長,2007年我國GDP高達14.2%。這是今后都不太可能會發生的。第二個拐點是第二產業在GDP中的比重于2006年至2007年達到高峰,隨后逐步下滑。第三個拐點,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在近20年間達到頂峰。第四個拐點則是勞動人口供給量將于2016年、2017年達到頂峰,然后逐漸減少。而這四個轉折性變化將對中國經濟發展有著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