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質量提到速度之前
問:對于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各位專家有哪些具體的建議?
周其仁:經濟增長有各種各樣的度量,本來經濟增長的活動在前,度量在后,但是經驗也證明,不同的度量會對經濟活動本身有影響。最近中國經濟GDP增長速度在發生變化,是否用GDP這個度量來看中國經濟也引起了很多討論。現在批評GDP度量的時候,當然有很多道理,但是作為中國經濟一個比較中心的度量指標,GDP在引入之初確實發揮過很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新的問題是,經濟活動最后是要讓國民分享成果,而不僅僅是一個名義上的增長速度。
當然,最好的結果是高速度、高質量;其次是中速度、高質量;最糟的結果是速度低,質量也上不去。如果是最后一種情況,就有必要繼續保證較高的速度。
在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時候,不光要注意速度,還要注意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且目前已經到了這個發展階段,應該把質量放到速度的前面來做思考。
李善同:對于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我認為保證制造業優勢相當重要,不能為了轉型而一刀切,讓全國都去壓縮制造業。
從增長來看,很多國家制造業的增長速度一般都高于服務業。從就業來講,制造業對就業的直接貢獻更高。同時,制造業是研究開發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原動力。事實上,很多研發的需求,最開始都來自于制造業。
中國現在制造業存在的問題在于,人均制造業的增加值不高。從制造業結構來看,中高技術的產業比重是比較低的。同時,制造業面臨著要素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這對于中國的長期發展來講是很值得關注的,而用地成本這些年也上升得很快。因此,要營造實體經濟發展的環境,這可能需要政府需下大力氣。
王小魯:如果能解決結構失衡的問題,那么中國未來的經濟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結構失衡的背后是收入分配失衡。一方面,政府過度的干預資源配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還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第二,公共支出用于行政支出過量、政府消費浪費,由于腐敗和資金流失,導致收入分配難免失衡。第三,政府管理透明度低,對權力缺乏有效監督。第四,市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第五,現在的土地市場和資本市場存在缺陷。第六,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不到位,現行戶籍制度妨礙公平分配。
我們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調整結構,而調整結構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改善收入分配。要改善收入分配就不能不推進各方面的體制改革,使得國民收入能有一個更合理的分配格局。所以,當前推進改革,堅持結構調整,我認為是保障中長期發展的決定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