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律關系和地位上講,由于不承擔市場和業務風險,互聯網金融公司關注的是如何以互聯網技術手段,把業務持續不斷地做下去,讓“擊鼓傳花”的“鼓”不停下來。賺錢就是賺“人氣”是其行為導向的重要理念和支撐。正是基于這一點,互聯網金融顛覆式地沖擊了傳統金融業的客戶體驗,并吻合了以“客戶體驗”為主導的結算和負債類業務的新變化、新需求和新期待,快速放大形成“鯰魚效應”。而以“風險”主導的資產類業務,由于其風險的動態性和個性化特點,互聯網技術的“私人定制”既缺乏實踐動力,又缺乏環境基礎,還缺乏理論支撐。這就是互聯網金融陷入前行艱辛、方向迷茫窘境的原因。這種發展的困惑,其實是互聯網技術對于金融風險“標尺”模糊與渾濁的必然結果。
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亦不例外。管控和化解各類風險是金融生態成長的原生性、內源性動力。互聯網金融屬于直接融資性質的業務,它以客戶之間的風險平衡、溢出和修補調整作為成長的前提與動力,這決定了互聯網金融公司作為“一般中介人”所應特別具有的業務目標和行為準則內涵:就是以互聯網技術推動的金融業務量增長要與市場客戶風險承載的能力、狀況相適應。在互聯網金融涉足結算和負債業務領域時,由于其業務自身的屬性,加上市場條件和政策因素的影響,并不存在或者說少有需要客戶之間的風險平衡與溢出作為發展的前提,因此這一階段的發展具有足夠的動力和空間。當互聯網金融進入資產業務領域后,由于客觀存在的諸如資金總量、期限、方式、種類等業務結構性配置矛盾,以及客戶市場、經營和管理變化的影響,客戶之間風險平衡與溢出的空間會加速膨脹,面臨嚴峻挑戰。這種風險平衡和溢出、修補與調整的問題一旦得不到解決,就會立刻失去其發展動力,形成亂局,并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的引爆點。
還應指出,以互聯網技術形成的資金類開放式業務融通平臺,與我國金融風險生態環境還不相適應和吻合。當下的法律制度、信用體系、金融現狀、文化特質和道德水準等,并不能有效支持這類“平臺”的健康發展。比如,在發達國家或經濟體內,一個自然人或法人,一生中只有一次信貸違約機會。這種巨大的違約成本,確保了美國能有健康成長的股權眾籌市場,而在我國這一業務還并不具有可能的充分條件和堅實基礎。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生態的最大貢獻是,以特有的思維和技術,在發現客戶、合作客戶和互動客戶中,實現了市場力量的主動轉化,將分散的市場單體通過集合形成新的市場力量。但這一耀眼的“光環”,也掩蓋了互聯網技術不能改變金融風險“標尺”的缺陷。互聯網金融公司市場角色的特殊性,以及“推量逐利”、“小貓釣魚”、“賺錢賺人氣”的行為方式特征,又持續遮蔽了這一缺陷。金融業務尤其是資產類業務的風險管理,是一項需要時間與空間、經驗與教訓、體制與機制、財力與智力、有形與無形、過程與結果等不斷積累、調整和優化的使命和系統工程,需要體現更多的個性化、差異化、動態化和特色化因素,需要通過難以想象的付出甚至失敗才可能完成。互聯網技術短期內難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