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而存在的。公民這一概念的本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共的民”。這意味著作為公民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他的個體性,而是他的社會性。社會性是個體生存的真理。也就是說,如果不首先把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作為自己個人的尊嚴,就沒有個體的尊嚴。一個人的尊嚴,除了其個體的人格尊嚴、道義尊嚴、生存尊嚴以外,還有更宏觀的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而且,國家和民族尊嚴才真正體現了公民的尊嚴。所以,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來看待的時候,首要的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尊嚴,而是以國家普遍利益為基礎的民族尊嚴。這就要求個人在他的精神生活當中,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和民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在國家面臨國際社會上各種思想沖擊、經濟和貿易挫折以及領土紛爭等不公平現象時,個人作為公民必須要把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作為第一位的尊嚴來看待。
中國夢視角下尊嚴民生的建構路徑
首先,實現中國夢的核心是發展,而發展是尊嚴民生的基礎。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尊嚴,不能沒有物質力量的保證。馬克思的經典命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在當代更加顯示出了它的科學性和生命力。沒有經濟上的支撐,沒有物質條件的改善,就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的地位,也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更不會有國家民族中的每個人的尊嚴。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尊嚴的物質保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既構成了挑戰,又提供了機遇。為此,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課題。而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必須要充分調動各種科學因素,使其融入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之中,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從而為捍衛國家、民族和個人尊嚴提供保障。
其次,“中國夢”是我們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旗幟,是捍衛國家尊嚴、民族尊嚴和個人尊嚴的思想武器。為此,我們必須要不斷深入學習領會中國夢的重大歷史意義。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首先表現在她的精神氣質當中。而在精神氣質當中,一個國家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關鍵。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念并不能使中華民族獲得自己的精神尊嚴,中華民族的尊嚴要依靠自己的思想創造力來建設。中國夢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價值觀念。在這個意義上,掌握中國夢的理論精髓,本身就是國家、民族和個體尊嚴的實現。尊嚴是精神性的自我獨立。面對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沖擊,面對各種經濟殖民主義的挑戰,我們必須要把中國夢作為統領我們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觀,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夢的指引下,提高文化素質,提高民族意識,進而塑建尊嚴民生。
最后,中國夢的實現,意味著有尊嚴的民生的真正建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絕不僅僅是經濟的增長。尊嚴不是通過物質財富的積累而得到的,按照康德的道德哲學原理,經濟增長帶來的財富只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幸福有直接的關聯,而與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沒有必然的直接關聯。因為,從幸福原則是不能推導出道德法則的。“要么對幸福的欲求必須是德行的準則的動因,要么德行準則必須是對幸福的起作用的原因。前者是絕對不可能的。”④或者如休謨所說的,從“事實”當中不能推導出“應當”。中國夢的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夢想是我們為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發展所確立的價值上的“應當”。因此,根據這一道德哲學原理,當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能直接導致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的必然產生的。因為經濟的增長只是為我們塑建有尊嚴的民生提供了外在的物質條件,但事實上,財富的積累絕不能直接等同于尊嚴的建構。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地通過思想文化的價值觀建設,來塑建有尊嚴的民生。
注釋:
①習近平:“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
②參見[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15~132頁。
③[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58頁。
④[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