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
記者 原春琳
作為一名教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家錢穎一教授非常不喜歡學生提出的一個要求:多上一些看起來對實習和工作有用的課。
在這個要求背后的理由很直接:課程效果應該是立竿見影的。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剛剛過了30歲生日。作為學院第四任院長,錢穎一教授一直推崇在綜合性大學的經濟管理學院加強人文素養的學習,加強與大學中其他學科的交叉。
而讓他困惑的是,一些學生不太理解為什么要加強通識教育。他聽過學生的反饋:我學歷史干什么?哲學課有什么用?
談及這里,他從一位過去在哈佛留學時相識同學的故事講起。她現在是一位成功的投資人。近30年前,她在哈佛讀本科,專業是經濟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在高盛(紐約)。
但是她在哈佛時,并沒有念過一門會計和金融的課。直到今天,哈佛的本科學院也沒有會計課。但是這并不妨礙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全球最著名的投資銀行。她說,我自己在工作中花了3個月的時間就學會了會計的基本知識,為什么一定要在哈佛學這門課程呢?
高盛集團前總裁約翰·桑頓(John Thornton)是清華經管學院的客座教授。他告訴錢穎一,當自己還擔任高盛總裁時,有一次面試一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問這名學生在學校期間做了什么。
這名同學很認真地說:我研究了兩個公司的兼并問題。
桑頓很不客氣地說:你在普林斯頓研究這個?你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讀讀莎士比亞。
這不是個案。在美國,高盛的面試問題都是如何理解歷史性和哲學性的問題。可是如果變化一個場景,把面試地點放到北京,高盛的問題則會發生變化,都是類似于“當利率變化時,一種證券的價值會怎么變化”這種技術性的問題。
“現在中國學生的外語能力越來越強,溝通技巧也越來越好。但是仍然在軟實力方面欠缺。實際上是看問題的眼光、思考問題的方式、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心態的問題。”錢穎一說。
在錢穎一看來,思維方式是核心問題。中國學生習慣的是問實際問題,并且希望馬上知道解決方案,知道明確的答案。這種思維方式代表了一種心態,就是短期功利主義。
每年,錢穎一都要在清華經管學院教兩個EMBA項目的課,一個是中文項目(中國學生),一個是國際項目(大多是外國學生)。對比兩個項目,他深有體會:中文項目的同學問的問題都很務實,是企業和行業的現實問題,眼前的問題;而國際項目的同學則更多地追問老師講的內容,是思維的問題。
“雖然針對當前的實際問題也有意義,但是太短期功利了,高度不夠,深度也不夠。”錢穎一說。
“中國教育的優勢有目共睹:基礎知識扎實,平均水平很高。這兩個特點在很多其他國家都不一定能達到。這對于處在“追趕時期”的中國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到了技術前沿,站在了全球舞臺上,我們的創新力和領導力就顯得不足了。”錢穎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