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華大學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楊燕綏;清華大學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胡乃軍
看病還是很難。2009年以來,一方面,國家投入8700億元建設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在部分地區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但是,社區可用的藥品很少,社區醫生缺乏工作積極性;另一方面,公立醫院不斷擴張人滿為患,醫患沖突時有發生。
看病還是很貴。2011年以來我國職工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達到總人口的90%以上,職工醫保繳費和居民醫保補貼在不斷增加。但個人醫療衛生支出仍占全國總支出的34%以上(應當小于20%),藥品占醫療費用的40%以上(國際標準為15%),檢查項目和醫用耗材占比越來越高。一系列數據顯示,確實存在著過度醫療問題。
中國醫改難題是什么?
導致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職責定位不清:
1.價值取向問題。醫療服務屬于健康管理,無論在公立醫院還是私營醫院,醫生的每次處方都要對患者的終生健康負責,經得起長期評估,不是一次性交易。
2.宏觀調控問題。基本醫療服務范圍過寬,難以被用公共品覆蓋;公立醫院過濫(規模過大、數量過多、補償不足、財務不透明等),難以生產公共品;亟待基于服務需求和財政預算規模限定公立醫院的范圍和數量,并建立完善的補償機制。
3.理念問題。只有承認醫生價值、尊重醫生人格、建立適合醫生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打造好醫生的生存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4.管理體制問題。政府辦醫院、管醫生、管醫保基金,熱衷做運動員,不會做裁判員,部門之爭多于部門合作,缺乏醫患保等利益相關人之間的公共治理,缺乏醫藥保之間的聯動。
5.醫療保險管理機構能力建設不足,缺乏有效的精細化管理手段。注重監管基金和控制總費,忽略對醫院和醫生的指導和服務,醫療保險基金有效使用不足,誘導醫院推諉患者和擠出目錄用藥,增加大醫院就醫人數和患者負擔,尚存醫患勾結的欺詐現象。
解決醫改難題的中國式辦法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面臨著更系統化和更深層次的巨大挑戰,必須深化體制和機制的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工程。但中華民族文化飽含救死扶傷的天使色彩,只要以人為本,糾正價值取向、理念和體制的偏頗,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1.建立醫療服務體系的第一要義是可及性。“看病難、看病貴”是當前反映最為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其本質就是反映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較差問題。在工業化早期看病即看醫生,在信息時代看病即醫療服務,即指將醫療信息、醫療資源和專家指導送到患者身邊的服務體系。需要建立以信息共享和數據分析為基礎的支持網絡,對醫療數據持續研究和有效性分析,引入基于臨床指南和臨床實踐模式的決策支持等技術,幫助公立醫院積極應對支付方式的轉變、社區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
2.建立有效的醫生考核激勵機制,調動醫生積極性。
付費制度改革的目標不是要讓醫療保險的資金能夠控制不超支,而應該發揮的作用是要在有限的資源內,最大限度提高醫療質量,調動醫院和醫生的積極性,提高醫療保險資金使用效率。醫生是人力資本最高、職業風險最大的群體,理應獲得最高的報酬,是薪酬體制中的標桿。中國歷次醫改的主要缺陷在于忽略了這一點。
因此,首先要規范醫療服務行為和統一收費標準,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和定期審計報告制度;其次,根據財政供養能力界定公立醫院和人員規模,以基本醫療服務和醫療救助為主,依賴財政預算、醫保結算、服務收費甚至藥品合理加成進行經營,收支平衡不盈利,但必須做到財務公開,接受定期審計和第三方評價,向同級人大提供財務報告,向社會公布年報。第三是建立合理的醫生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