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農業共營制:我國農業經營體系的新突破

2014-06-06 09:41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我有話說
2014-06-06 09:41:58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責任編輯:蔣正翔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程國強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羅必良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 郭曉明

  目前我國農業經營體系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創新的主要成果。30多年的實踐證明,以“集體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經營”為特征的農業經營體系,對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與勞動力快速流動,我國農業經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弱者種地”、“差地種糧”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業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

  第一,土地細碎化。農業部數據顯示,1986年農戶戶均經營耕地9.2畝、分散為8.4塊;2008年下降到7.4畝、分散為5.7塊;2011年全國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12.77億畝,經營農戶2.29億戶,戶均僅5.58畝。由此表明,目前農業家庭經營的規模經濟性正趨于弱化。

  第二,農戶兼業化。全國農業普查的數據表明,1996年全國農業戶中純農戶占62.8%,1999年下降到40%;2008年吉林、黑龍江、安微、四川、浙江5省的比例只有25.3%,這意味著大多數農民已經不以農為主。

  第三,勞動力弱質化。如2011年在全部從業勞動力中,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已經下降到38.10%,留守農業的勞動力更是呈現出老齡化與婦女化特征。我們對全國931個村莊抽樣調查結果表明,2011年51歲以上勞動力占到39.8%,婦女占比則高達69.89%,這表明農民正趨于不以農為業。

  第四,農業副業化。農業部數據顯示,農戶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比重由1985年的75.02%下降到2011年的26.3%。由此可見多數農民已經不以農為生。

  第五,生產非糧化。2013年我國糧食畝產358.5公斤,相對10年前提高69.6公斤。正是因為科技的支撐,使單產提高在糧食總產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5%,才使我國實現糧食“十連增”。但與此相反的是,隨著農戶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糧食種植具有顯著下降的趨勢。

  這意味著,若今后我國農業勞動力素質、農戶生產能力以及農業經營規模等,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底線需求,那么,與之相關的農業現代設施裝備、科技應用、產品質量、務農收益、從農熱情等,就有可能越來越難以為繼,最終將危及國家糧食安全乃至整個農業現代化建設。在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前提下,如何真正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突破創新,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面臨的最為棘手的難題。

[責任編輯:蔣正翔]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