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實踐的“崇州試驗”
崇州作為四川成都的農業大縣和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其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矛盾,基本上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如2012年,該市常住人口67萬,其中農村勞動力36.95萬人,但外出務工人員高達73.4%。由于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外出流動,使農業被“邊緣化”的趨勢愈加嚴重。農業發展不僅要面對“誰來種田”的現實問題,還要應對“種怎樣的田”和“怎樣種田”的深層難題。
針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崇州市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實踐。從初期鼓勵生產大戶農地流轉,到引進農業龍頭企業租賃農地進行規模經營,均未取得預期效果。特別是2009年鷹馬龍公司租賃榿泉鎮 3000余畝農地出現毀約退租之后,農戶不愿收回被退的承包地,轉而要求當地政府承擔責任。為了突破困局,維護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的穩定,自2010年起,崇州“被迫”做新的試驗,將企業退租的3000余畝農地劃為300—500畝不等的連片地塊,動員和引進種田能手進行水稻生產經營,取得較好的效果。
經過4年多的探索,崇州已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為基礎,以農戶為核心主體,農業職業經理人、土地股份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多元主體共同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二、聘請懂技術、會經營的種田能手擔任職業經理人,負責合作社土地的生產經營管理;三、建立適應規模化種植的專業化服務體系,打造一站式的農業服務超市平臺,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服務超市三位一體的農業經營模式,我們簡稱之為農業共營制模式。其主要特征為:
第一,創新培育機制,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目前農業發展面臨的矛盾是,一方面留守農業的多為老人和婦女,難以保障生產所需的勞動強度與經營能力;另一方面農戶對農業技術、機械、農產品銷售等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現有農業經營格局下,單個農戶與社會化服務主體對接成本較高,亟待培育既能代表雙方利益又能協調雙方行為的中介主體——農業職業經理人。
農業職業經理人的產生,有效解決了“誰來種田”和“科學種田”問題,促進了良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統防統治、農業機械與裝備技術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與農戶家庭經營相比,由職業經理人經營的水稻種植平均每畝增產10%約110斤以上,生產資料投入與機耕機收成本下降15%約90元(如果考慮到農戶生產的勞動力機會成本,下降幅度將達到40%以上)。目前,崇州市已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1410人,通過競爭上崗的有767人,初步建立起一支“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競爭性的職業經理人隊伍。
第二,尊重農民意愿,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市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按照農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原則,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折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作為合作社社員,可直接參與理事會及監事會選舉、農業生產計劃安排、成本預算以及利益分配方案等決策過程,成為經營管理的實際決策者和控制者,并承擔生產成本出資;理事會代表全體社員公開招聘農業職業經理人,同農業職業經理人簽訂經營合同,對產量指標、生產費用、獎賠規定等進行約定;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怎樣種田”,提出具體生產計劃執行與預算方案、產量指標等,交由理事會組織的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后按照方案執行。生產支出由農業職業經理人提出申請,理事長和監事長共同審簽列支入賬,農資和農機具的放置、申領、使用和處理,實行專人負責,及時公示,接受社員和監事會監督。到目前為止,崇州市共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61個,入社土地面積21.33萬畝,入社農戶9.46萬戶,農業組織化程度達56.48%。
第三,強化社會化服務,建立“一站式”服務超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執行合作社的經營計劃,必然需要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催生形成了“一站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超市。目前,崇州市已分片建立農業服務超市6個,分別聯結22個農機專業合作社或大戶(共擁有大中型農機具320臺/套,從業人員662人),16個植保專業服務組織(擁有植保機械700余臺/套),6個勞務合作社(從業人員1000多人),以及工廠化育秧中心2個,育秧基地10個,服務面積達14.63萬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