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在中國,環境經濟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情況如何?
趙金華:環境經濟學在中國還屬于初級階段,這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師資數量都比較少,對此感興趣的學生也比較少。造成這種與國外鮮明差距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第一,社會對于環境經濟學等學科建設重視不夠。一提到環境問題,大家想得更多的還是自然科學、環境工程等方面。在社會科學方面,如環境經濟學、環境社會學等領域,還鮮為人知。從長遠看,肯定需要依賴環境經濟學這樣能夠對政策、企業、個人行為進行深入剖析的學科,只有把其中的這些關系理順,制定出來的環保政策才是可持續的。所以,應該對環境經濟學進行大力扶植。
第二,對于環境方面跨學科的研究支持力度不夠。國內的研究基本上工程問題就是工程問題,環保政策問題就是政策問題,沒有有效結合。而實際上恰恰是工程學科專家非常需要社會科學告訴他人的反應是怎樣的,政策方面專家也需要了解實際的環境運作規律是怎樣的。跨學科的研究在國外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美國自然科學基金對跨學科的環境研究項目支持比重越來越高,而對純學科的支持比重越來越小,對于很多比較重要的環境問題,比如水、溫室氣體等問題研究,資助的都是跨學科的課題。
文匯報:對個人、企業和政府來說,實施環境保護的動力何在?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如何使其各自都采取自覺的行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改善環境?
趙金華:環境保護是一個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有一個特性就是僅僅依靠市場的話就會供給不足。大家都想別人做而自己不做。如何激勵大家投身環保?首先,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規則,因為環境是一個公共物品,政府只有把公共環境變好了,才算完成職責。所以政府要么提供一種環保標準,要么是通過征稅等一系列政策來約束大家的行為。從企業角度來講,環境保護的動力可以來自市場。比如,在美國,很多企業自愿做環保,因為這樣可以樹立或改變企業的形象,環保的概念股都賣得很好,因為公眾比較在意這種企業形象。對于個人來說,提高公共的環保意識非常重要。老百姓對于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希望政府能允許公眾參與,大力發展NGO等公益組織來調動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中。政府應該提倡環境方面的NGO發展,公眾參與度強了,環境意識會變得更好。
文匯報:您是美國環保署科學咨詢委員會環境經濟分委會委員,該委員會具體職責是什么?委員們是如何影響美國政府制定環境政策的?在中國的環境法規制定和環境治理中,如何更好地搭建起一座政府環保部門與學者建言獻策之間的橋梁?
趙金華:美國環保署制定環保政策時強調政策的科學性。科學性體現在:一是公開政策制定及實施的過程,讓大家都來評論監督;二是美國政府對于每一項政策都會事前進行評估及成本效益分析。評估的過程非常科學,咨詢委員會就是要保證評估是有科學性的,而不是政府自己對自己進行評估。在美國進行政策評估,一定要做鑒定。環保署中的各個分委員會,對政策中涉及到的不同方面進行鑒定,涉及到經濟方面的,就由我們環境經濟學分委員會來評估鑒定。整個評估過程就像審核論文一樣,非常規范和嚴格。
在中國,建立起政府環保部門與學者建言獻策之間的橋梁,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雙向公開。政府公開政策制定的過程,讓專家能知道政府要做什么,怎么做。同時,專家的建議政府能聽得到,能多聽。這里指的專家是包括大學科研人員在內的人員,而不僅限于政府部門內的科研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