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 黃相懷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和深入推進,互聯網已重新構造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互聯網思維已成為塑造人們思想意識的深層底質,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對象已普遍形成了互聯網思維,而我們的工作者本身的思維某種程度上說還處于“前互聯網時代”,這就難免發生錯位和偏差。因此,要想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善于運用互聯網思維看待當今中國的政治現象和政治問題。
互聯網思維的特性和本質
簡言之,互聯網思維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方法、規則、機會、精神、價值來工作、生活、思考、創新的思維方式。
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全方位滲透于人類社會各方面之后形成的一種思維特質。就其特性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開放性。開放性是互聯網最根本的特性,整個互聯網就是建立在開放的基礎之上的。開放性理論上意味著任何人都能夠得到發布在網絡上的信息,意味著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都難以完全控制互聯網。互聯網的這種開放性無疑增強了網絡政治參與的透明性、公開性。二是互動性。互聯網的影響力是建立在互動、分享的基礎之上的,網絡能通過互動平臺把信息直觀地展現出來,這十分有利于網絡政治參與者互相交流政治經驗,學習政治知識,鍛煉政治技能,分享政治評價。三是直接性。在互聯網上,網絡政治參與者可以較為自由地對政治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有機會直接與黨和政府領導人進行對話和交流,直接參與網絡投票或網絡選舉活動,從而培養網絡政治參與者理性、寬容和合作的精神,積累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并使網絡政治參與者獲得豐富的直接政治經驗。四是離散性。網絡以離散的、無中心的結構模式進行運作,基本上消除了身份歧視,使傳統的、統一的政治控制方式難以為繼,增強了網絡政治的平等精神。
互聯網思維本質上是與傳統政治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想方式。在互聯網思維下,任何政治公共物品的提供,必須經由信息的加工整理才得以被賦予價值和意義。最重要的是,政治傳播的壟斷被打破了,人們同時成為政治信息和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同時,互聯網思維下的政治產品和服務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人們的需求是分散的、個性化的,政治參與除了對政治的功能性訴求之外,也變成了他們顯示政治性存在、展示政治立場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樣,滿足人民群眾政治需求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把握和測試的過程,公平產品和服務的提供過程就是一個精益和迭代的過程,根據需求反饋而不斷加以改進。互聯網思維下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附帶了媒體屬性,因為需求和品味相關聯,也就是和人性相關聯,所以,互聯網思維下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必須追求極致性能與強大的情感訴求。這要求必須非常注重用戶體驗,人們的關注和評論決定了政府的聲譽,好評變成了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同時,互聯網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對于公共物品和服務與生俱來的“瑕疵”,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互聯網思維的政治影響
不管在政治認知、情感還是評價上,互聯網思維對當代中國政治都產生了明顯而深刻的影響:
第一,從政治認知上看,互聯網思維顛覆了一些傳統的觀念。人們通過網絡表達的政治訴求更容易展示其影響力,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更強自主選擇權力的主體,每一個政治主體都處在一個相對個人化的自主空間中,較少受到他人的監督與約束,也不必太多顧及社會環境的約束。在政治生活中,不再盲目崇拜和絕對服從,而是把自己的政治認知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吸收和甄別之上,從而形成了一種較為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政治態度。
第二,從政治情感上看,互聯網思維助推了人們對于政治的情感宣泄。由于互聯網成為各種社會心理、情緒宣泄最為直接、暢通的管道和交流平臺,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思想情感,而非理性和消極的內容也易于通過此途徑得以傳播、放大,彌散到整個社會,導致簡單問題復雜化,一般問題政治化,局部問題全局化,國內問題國際化,既影響了社會穩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主流輿論教育引導的能力和效果。
第三,從政治評價看,互聯網思維使得人們的政治評價多樣而復雜。網絡的開放性極大地降低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門檻,使公民獲得了政治參與的平等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合法有序的途徑提出個人主張、反映個人意見,解決個人在政治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與此同時,這也為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意識自由表達、迅速傳播和擴大影響提供了便利條件,造成了政治評價的差異化、多樣化、復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