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大數據過度發展的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認為“大數據”的負面作用有哪些?
姜奇平:“大數據”是中性的,談一個中性東西的“負面”作用,需要補上這個問題省略的潛臺詞,才能讓這個問題本身成立。
第一種可能,如果不能正確利用大數據,會產生什么負面作用?我認為,如果離開主體,離開人們的需求、應用搞大數據,會造出許多數據垃圾,不僅不會讓人的腦子變得更清楚,反而會加大決策成本,讓人們迷失在過多的數據中,找不到所要的答案。
為了規避為大數據而大數據的風險,第一要強調以人為本。搞大數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洞察能力,使人變得更加智慧,至于發展技術、產業等次一級的目的,是由此派生的。第二要強調應用導向。對大數據,要抓應用促發展,以最終用戶需求為導向,讓大數據產生實效。要克服長官意志,讓市場發揮配置大數據資源的基礎作用。要避免只是從投入、供給角度片面發展大數據,最后弄出一些沒有市場需要的政績工程。
第二種可能,在大數據本身沒問題的情況下,把大數據擺在不恰當的位置,或加以夸大,會產生什么負面作用?對此我認為,大數據在功能、價值和意義這一串價值鏈中,更多定位在意義上。意義要以功能和價值為基礎,如果脫離了功能、價值而片面強調意義,負面作用是對整體產生虛化作用,也就是讓事情不實在。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中觀上看,大數據產業的比重是不是越大越好?如何規避大數據發展不足或是過度發展的風險?
姜奇平:大數據產業比重不見得越大越好。它與產品制造業、服務業的比重應恰當。比重過高,就會出虛火。大數據作為產業,恐怕與經濟的服務化程度有關,對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經濟的服務化越發展,對差異化和質量提升的要求就會越高,對大數據的需求就會越高,大數據的產業鏈就會展開得越充分。而經濟的服務化,也不應是人為決定的。一般在人均收入5000美元之后,出于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人們可能越來越多地把錢花在服務上。
為了規避大數據發展不足或過度發展的風險,需要的可能恰恰不是產業政策干預,而是要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美國《連線》雜志聯合創始人凱文·凱利認為,未來人們會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個性化服務需要之間達成均衡。對個性化的賦值越高,越傾向于開放個人數據,供服務者量身定制;相反,越不重視個性化(如只顧溫飽),越傾向于保守個人數據,讓服務者不了解自己。大數據的發達程度,顯然與此機制有關。就中國現實情況來說,現在恐怕不是個性化供給能力過剩、服務水平過了,而是現有產業政策讓同質化的中國制造產能過剩太突出了。因此,雖然從局部和短期看,一些地方發展大數據可能有點熱,但整體上大數據發展還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