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 李永
當今世界范圍內有兩種并存的貿易自由化安排,即區域貿易自由化和多邊貿易體制,前者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自由貿易區,后者則是世界貿易組織(WTO)主導的多邊貿易自由化安排,兩者構成當前國際經濟關系的重要特征。
所謂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或單獨關稅區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取消關稅和其他非關稅限制,區外實行保護貿易的特殊經濟區域或經濟集團。自由貿易區與WTO多邊貿易體制兩者有很多相同點,最重要的有兩個,一是自由貿易區和多邊貿易體制的目標都是要推動貿易自由化,包括降低和取消關稅、非關稅壁壘,兩者都是為了促進一國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二是從談判所涉及的領域看,兩者都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原產地規則、技術貿易壁壘、檢疫檢驗、貿易救濟、爭端解決、知識產權等方面。
自由貿易區和WTO多邊貿易體制所不同的,一是參與方的數量不同,WTO談判涉及150多個成員,談判必須面對所有的成員。而自由貿易區談判只涉及少數幾個國家,可以自主選擇談判對象。二是貿易自由化的程度不同,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成員國要在WTO多邊承諾,即最惠國待遇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開放市場,它的自由化程度(如關稅削減幅度)往往要比WTO更高。因此,有人把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稱為“WTO+”。三是自由貿易區談判時間通常比較短,談判形式也比較靈活,降稅模式、減讓期限等,都可以由協議方根據成員國情況不同通過談判來確定。四是自由貿易區談判通常還涉及WTO談判所不涉及的領域,例如投資保護、競爭中立、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內容。五是自由貿易區達成協議時間相對短,是少數國家之間推進貿易自由化的“快速道”,而WTO多邊貿易談判,由于談判對象多,訴求廣泛,利益協調談判難度大,因此進展往往比較慢,當然,一旦達成協議,受益的范圍也大。
自貿區“混戰”
目前,幾乎所有的WTO成員國都加入了一個或幾個自由貿易區。自貿區通過比WTO更加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式將其成員的經濟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經濟利益的融合,刺激了自貿區成員間的貿易往來,自貿區成員國間的進出口貿易在成員國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幾年,全球自貿區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據WTO統計,截至2014年1月31日,全球范圍內向WTO通報的各類區域貿易協定共583個,其中277個正在實施。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之后東盟又相繼與日、韓、澳、新、印度建立了自貿區。2012年,東盟提出組建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10+6”模式,即東盟10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6國。RCEP第一輪正式談判于2013年開始,并計劃于2015年年底達成一致。RCEP自貿區建成后,將覆蓋大約30億人口,區內經濟總量接近20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日韓三國自貿區建設也一度在強力推進中。
此外,2008年,一個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經濟組織突然被全球關注。當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而在此前,TPP只是文萊、智利、新西蘭和新加坡4個成員國之間于2005年簽署的不知名協定。美國的加入,使得TPP獲得強勁的發展動力。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借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隨后,墨西哥、加拿大先后加入TPP。2013年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式宣布參與TPP談判。由于日本的加入,TPP談判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占到全球的近40%,同時占世界貿易總額的約1/3。與此同時,日本不僅應付中日韓自貿區及TPP的談判,還“腳踏第三只船”——與歐盟啟動歐日自貿區的談判。如雙方達成自貿區協議,將涵蓋全球30%的經濟總產量和40%的貿易額。2013年3月,美歐發表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的共同聲明,雙方約定6月正式啟動TTIP談判。美國與歐盟經濟總量占全球的45%,貿易額占全球的40%。若美歐達成TTIP協議,將誕生世界最大的自貿區。因此,有學者預測,全球貿易已經進入自貿區的“戰國時代”,各大自貿區相互競爭、各自割據。至于誰會成為最后的贏家,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