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進特點與趨勢
世界上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歐洲共同市場成立50多年來,自貿區發展到今天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深刻變化,與傳統自貿區相比,今天各國和地區實施的區域貿易合作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與趨勢。
自貿區的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雖然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總趨勢沒有改變,但受種種因素影響,多邊貿易體制發展坎坷,多哈回合談判徘徊不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升溫,經貿摩擦政治化傾向抬頭。特別是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濟形勢日趨復雜,全球資金流動和貨物流動因貿易保護主義受到嚴重阻礙,各國為了不影響危機過后自由貿易的開展,避免貿易與投資大幅縮水,紛紛轉向區域貿易自由化,尋求新的貿易發展路徑。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各類自由貿易協定大量涌現,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
自由貿易區談判成為重構全球貿易、投資規則和標準競爭的平臺。規則和標準的競爭是最高層次的競爭。以美國主導的TPP、TTIP協定表面上是貿易協定,但涉及內容已經遠遠超出貿易范圍。TPP和TTIP提出的“高標準、高質量”的自貿區概念將對未來自由貿易協定發展方向形成示范效應,成為新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基準和范本,進而影響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走向和新的規則的形成。自貿區的發展使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演變為對世界貿易和投資規則制高點的競爭。
自貿區談判越來越多地涉及非貿易議題。投資規則、服務規則成為自由貿易談判的主流和重點,談判內容由協調貿易政策向規范所有與貿易有關的政策拓展,從邊境措施向邊界內措施延伸。以TPP和TTIP為例,成員國國內政策、監管體系、行業規范、勞工和環境標準等諸多非貿易議題都被納入談判,成為所謂高標準自貿區協定的標志。
自由貿易區的經濟結盟背后出現政治結盟的苗頭,體現主導國的政治和外交戰略意圖,自貿區往往也是政治、外交和戰略共同體。自貿區協定除了能夠加強和促進參與國間的經貿關系,在客觀上還能夠提升和加強成員之間的政治、外交和戰略關系,自貿區形成的背后隱藏著各種政治利益的驅動。美國主導TPP談判與其“重返亞洲”戰略有密切關聯,日本加入TPP談判,不能說沒有牽制中國的政治考量,而美國和歐盟的TTIP談判,目標之一也是針對中國。歐洲議會主席馬丁·舒爾茨2012年11月27日在霍普金斯大學的演講中表示,“我們(美國和歐盟)各自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尋求如何處理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優勢的最佳方式”。
從技術角度看,原有的自貿區開始注重對原簽署貿易協定的修改與升級。對原有貿易協定的修改以美國最為典型。美國把加拿大和墨西哥拉進TPP談判,其目的之一就是對北美自貿協定進行升級。
影響多邊貿易體制
與多邊貿易體系的開放相比,自由貿易區有對象可選、進程可控的特點,可以起到以局部帶動整體的開放效果。自由貿易協定作為區域貿易協定主要形式,在全球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接理由看似是由于全球貿易自由化難以展開從而催生了區域貿易自由化,但背后卻是主要發達國家不愿意以積極態度推動以WTO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系。
雖然自貿區協定的標準高于WTO,但自貿區的發展趨勢將會不利于多邊貿易體系的構建,對普遍適用于各類型國家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形成沖擊,特別是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前提下,所謂“高標準”自貿區協定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產生負面影響。
第一,自貿區協定的排他性,將會使部分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欠發達國家邊緣化,貿易轉移效應將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面臨新的困境。第二,自貿區協定間的差異,形成所謂“意大利面碗效應”(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域貿易協定下,各個協定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根根地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增大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這在原產地規則領域表現尤為明顯。一個國家因所屬區域貿易協定不同而執行若干套不同規則,這在不同自貿區之間是個普遍現象,而且由此會造成已建企業和擬建企業的生產和原料采購決策復雜化。第三,一個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并不將成員國經濟對全面的國際競爭開放,而是只對成員國開放。而這些成員國并不一定是某些商品和服務最有效和最有競爭力的供應者。這一方面保護了低效率的成員國,另一方面也對非成員國形成歧視,使全球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第四,不同自貿區協定的規則差異會導致新的貿易摩擦,使國際貿易運行環境變得復雜,爭端解決機制難以在統一的標準下實施。第五,自貿區協定的非貿易條款會使貿易條件差的國家處于更脆弱地位,這些國家在經濟制度、貿易體系和商業規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市場深度開放承受力較弱,導致其在區域經濟合作中面臨外部沖擊,失去自身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