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利益邊疆的理論與實踐構建
面對國際上愈演愈烈的利益邊疆拓展,改變拒斥態度并主動地接受利益邊疆的概念和思維,只是應對這個重大問題的第一步。構建起中國自己的利益邊疆,才是應對挑戰的根本性步驟。而要構建現實的利益邊疆,是一個涉及面十分廣泛的宏大的國家行為。這是國家治理中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首先要構建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利益邊疆理論。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通過恰當的國家戰略來實現這一目標。
利益邊疆的理論構建是現實構建的先導或前提。如果沒有完整的利益邊疆理論,就既不可能使關涉邊疆問題的研究者和執政者接受利益邊疆,也無法對中國的利益邊疆進行恰當界定、描述,更無法對利益邊疆的構建和相關戰略進行必要的論證。要真正構建起利益邊疆理論,在我國的邊疆理論中確立利益邊疆的內容,又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改變傳統邊疆觀念的問題。
在秦漢之際,為了實現對國家疆域中具有明顯異質性的邊緣性部分的有效治理,便開始將國家疆域的邊緣性部分與核心區區分開來,采取特定的政策措施進行治理。國家疆域中這個被專門界定的邊緣性區域,就被稱為所謂的“邊疆”。
從總體上看,中國歷史上形成的邊疆觀包含以下基本內容:一是邊疆是在以王朝中央所在地為中心,并將王朝國家統治的傳統范圍確定為核心區的前提下確定的,因而被視為拱衛國家核心區的外圍區域,是遠僻的蠻蕪之地;二是邊疆生活著與核心區的漢族不同的其他民族群體并遠離國家政治中心,因而被視為少數民族地區,被賦予了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和道德涵義;三是邊疆在傳統的政治和文化的差序等級中處于末端或親疏關系的遠端,因而在王朝國家的統治和治理戰略中的地位和受重視的程度遠低于核心區,遠離核心區的海洋邊疆更是不受重視甚至是被漠視;四是邊疆通常被視為核心區戰略安全和軍事安全的屏障,是國家的軍事設防之地;五是邊疆及其治理必須服從于、服務于核心區的利益,這樣的戰略地位決定了邊疆穩定的意義遠高于發展,因而其發展的要求總是從屬于穩定的要求,并在特定條件下被束之高閣,甚至連邊疆的某些區域都有可能被舍棄。
傳統邊疆觀念形成并穩定以后,也隨著社會歷史條件、邊疆治理實踐的變化而進行調整。這樣的調整在新中國成立后表現得最為突出。辛亥革命在結束中國王朝國家歷史的同時,也開啟了中國構建民族國家的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民族國家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在如此巨大的歷史變遷面前,傳統的邊疆觀出現了重大的調整,按照民族國家的要求對部分內容進行了更新,并增添了反映民族國家內涵的新內容。但傳統邊疆觀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內容并未根本改變。從總體上看,這是一種自我封閉和內斂式的邊疆觀。按照這樣一種站在中央政權所在地,以國家疆域的核心區為中心的邊疆觀,離核心區越遠的區域越不受重視———遠僻的海疆不受重視就在情理之中;處于國家疆域之外的利益邊疆,自然就不在邊疆的范圍之內,更不用說受到重視了。
然而,中國歷史上的狀況已經不能與現今的狀況同日而語了。一方面,中國通過改革開放推動的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已經由國家建設時期轉向國家發展時期,國家更加注重整體性發展。這就要求將國家的核心區與陸地邊疆、海洋邊疆結合為一個整體來謀求發展,不斷增強的國家能力以及發達的通訊和交通也為這樣的整合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融入到世界,國家的海外利益日漸突出。這就要求將國家領土范圍的發展與領土外的發展結合起來,并用國家力量維護此種結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家范圍內的領土空間與領土外的發展空間結合起來,中國的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便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地理空間場域之中。中國需要借助全球化時代逐漸顯現的疆域理念來重新定義自己的邊疆。這樣的邊疆不僅要在領土的范圍內劃定,也要在領土之外界定。所以,中國的邊疆既有陸地邊疆、海洋邊疆、空中邊疆、底土邊疆,也要有利益邊疆、戰略邊疆乃至太空邊疆、信息邊疆。當然,前者為主權性質的領土邊疆,是排他性的;后者則不具有主權性質,并不具有排他性。前者為硬邊疆,后者為軟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