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法學會重大專項課題“審查制度與憲法實施問題研究”首席專家、西南政法大學特聘教授 楊永純
改革者的責任在于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即使面對沉默和爭議,也要在內心倔強地尋找信仰的力量和智慧。
改革天然地蘊含了探索,人們探索禁區,從而突破禁區,便是改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人們呼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地深化重要領域的改革,甚至飽含期待地將這種破局的勇氣回溯到安徽小崗村包產到戶的偉大創舉。
這讓筆者想起今年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深情回憶了1978年到滁州調查研究的往事??倳浾劦轿覈r村改革的關鍵人物王郁昭時,表示對當時滁州的人和事記憶猶新,“我有筆記,還能翻出來”,并意蘊深遠地請安徽代表“向父老鄉親們轉達問候,我對滁州很有感情”。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指出:“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993年,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在安徽考察時總結道:“安徽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全國農村改革的成功,這一歷史性貢獻,是安徽人民的功勞,是安徽人民的驕傲,也說明安徽人民有革命的精神和創造的智慧?!?/p>
從人民的福祉出發,安徽農村改革的創舉意義無論怎樣大書特書都不為過。那么,作為滁州當時的“主官”,王郁昭同志經歷了怎樣的智慧和勇氣的考驗呢?2012年,中國文史出版社推出王郁昭同志的《往事回眸與思考》一書,這是老人在84歲高齡時,用鉛筆一字一字寫下的帶有自傳性質的史料記錄。從書中的內容我們可以明白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滁州的特別惦記,蘊含了更深遠的意義。因為這不僅是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干部在改革創舉之地記下的特殊“筆記”,更是新時期最高領導人在青年時期親身站在風起云涌的改革大潮之灘頭陣地,對改革智慧和勇氣的特殊體驗。
今天,即使中學的政治教學也把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定位在安徽滁州小崗村“包產到戶”這一創舉上。而肯定小崗村的大包干并頂住壓力在整個滁縣(后改為滁州)推廣、最后又力爭“為大包干報戶口的人”,正是時任中共滁縣地委書記的王郁昭同志。正是這一“報戶口”最終開啟了讓全國億萬農民擺脫絕對貧困的契機。在今天看似平常的賦予農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事實上在當時是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斗爭。1979年初,在北京召開的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對滁縣聯產計酬包干到組的做法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甚至核心媒體在頭版頭條進行了嚴厲批判。由于當時中央文件態度并不明確,直到1980年初,對安徽省大包干和包產到戶的爭議甚至延伸到意識形態和憲法領域,這事實上已經涉及改革乃至當事人的命運問題。但王郁昭同志在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的支持下,不僅頂住壓力,更是開始設想讓這一深受農民歡迎的改革創舉合法化。1980年在安徽省委農村工作會上,王郁昭作了《順應民心積極引導》的關鍵講話,呼吁“黨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切實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大包干到戶責任制就是讓農民穿上了‘合腳鞋’,因而中國的農民才能跨大步。我要求給大包干到戶報個戶口,承認它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的一種形式。”歷經8天會議爭論后,萬里在大會總結時說,包產到戶不是我們搞出來的,問題是已經有了,孩子已經生下來了,你不給他報戶口,行嗎?群眾已經認可了,那就只能同意,使農民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