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中國式民主適應了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要求。中國式民主發生和發展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時代,因而必然要反映和體現現代化的基本要求。20 世紀下半期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站在中國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國,能夠為我們認識中國式民主提供不同的視角,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式民主,從而認清中國式民主的應然走向。
全球化發展,實質上就是人類互動、交往的發展。人類的交往分為若干層次,從物質層面到制度層面、精神文化層面。在不同層次的交往中,展示出人類文明的共性和差異性。在全球化時代,發現差異性是為了更好地包容與合作,這是全球化的價值追求。全球化影響著人類的共同命運,在其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推進人類各文明、各群體之間的交往與合作。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各民族間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基本特征。因此,發展中國式民主需要樹立全球視野。這種視野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要十分珍視發達國家成熟的民主模式與民主實踐,立足我國本土民主實踐,借鑒和吸取在全球化條件下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民主形式;二是用全球化的學術語言與工具,描述和傳播我國民主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性成果,使中國式民主發展成果能為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中國式民主也應該是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主,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式民主需要不斷吸取他種民主的有益成分,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同時也開發中國式民主中符合全球化要求的有益成分,用自己的好東西充實人類民主的殿堂。
從全球文明協同演化的過程去認識不同民主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多元比較去揭示民主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共同性,才能更加準確地把握中國式民主的特殊性。森林里看不見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地球上也找不到兩個一模一樣的人。世間的每一種(物質的或精神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同樣,所有樹葉仍舊是樹葉,每一個人都屬于人類,每一種民主形式都是民主。特殊主義論述本身并不特殊,無論是“自我特殊論”或“他者特殊論”———從“法蘭西文明優越論”“普魯士道路”“亞洲價值觀”,到“美國例外論”,不一而足。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殊論”也并不例外。必須明確,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式民主發展在一定意義上會成為全球問題;反之,全球問題必然也會影響到中國式民主的發展。沒有全球理性和全球視野,中國式民主是很難獲得長遠發展的。
其三,中國式民主內涵了類文明的一般因子。中國式民主并非封閉的民主體系,相反它是一個可開放和可變革的民主體系。如前所述,類文明是文明的一種綜合形態。類文明的本質是多樣性、交互性、開放性、包容性。毫無疑問,中國式民主概念本身帶有歷史的特點,如果不經過實踐中國式民主階段,中國根本就不可能產生和發展民主,也就是說,中國的民主在其開始階段只能是中國式的,而不會是美國式的或蘇聯式的,這已經被歷史所證明。但是,中國式民主不是一成不變的民主,而是變革的和發展的民主。正如我們自身所經歷過的,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近年來,中國式民主的優越性和取得的成就在國際社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和認同,同時中國式民主中屬于類文明的成分(開放和包容)越來越彰顯,有的民主成分(如中國協商民主) 在世界上還起到了引領民主潮流的作用。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中國式民主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我國是一個有著13 億人口、經歷了2000 多年的專制傳統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民主發展歷程只有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間還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民主和法制的曲折,中國社會主義民主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參政議政的民主政治訴求和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相比,與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求相比,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還不完全適應,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權利,在某些方面還沒有得到充分實現。這主要表現為: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某些民主權利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影響和制約著社會主義民主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官僚主義、權力腐敗現象在一些部門和地方繼續滋生和蔓延;制約和監督權力運行的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的民主觀念和法治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不斷擴大民主范圍、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健全民主機制、保障民主權利、提高民主質量,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式民主,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真正落實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總之,中國式民主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程。只有牢牢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準確地把握中國式民主的精神實質和具體實現形式,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同時,不斷增強“類文明”的成分,把社會主義民主本質的優越性與民主實現形式的科學性、合理性結合起來,才能發展好中國式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讓全體中國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享有更加真實、更加廣泛、更加直接的民主。
參考文獻:
[1][2] 亨利·羅伯特.羅伯特議事規則(第10 版)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導言.
[3]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2.11.18.
[4]范勇鵬.從中國人的視角看歐洲文明:評《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光明日報,2013.7.21.
[5]居伊·埃爾梅.導論:民主的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民主的再思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
[6]鄧小平文選(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